汤立:强化书法性复兴大写意

2022-07-26 10:20:53 来源:中国美术报

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梵高、高更、塞尚、亨利·摩尔等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穷数十载之功,窥探其奥,陶然其中,其乐无穷也。

非洲艺术原始质朴,大刀阔斧,情绪浓烈,造型奇特,感染力强。西方艺术从写实的解剖透视,到印象派的光、表现主义的抽象半抽象,再到观念、行为、装置等,总体上倾向于科学,求新、求变、求真。中国艺术意象哲理,写意精神。存天人意境之合,求笔墨气韵之趣,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妙契同尘,离形得似,以书为骨,以诗为魂。

世界文明趋同,追求普世价值,人类文化强调区别。多样性、独特性文化共同滋养和孕育了世界文明。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往往相通,但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由各民族文化的原始DNA所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美学观,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它是华夏先民对于天、地、人,真、善、美的不懈探究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国大写意艺术之理念来源于此。

放眼世界画坛,中国艺术中的大写意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奔纵潇洒的笔墨特色恒久地独立于世,成为世界文化中值得探究的奇观。大写意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

百年以来,我们在科技、文化上学习西方,有得有失。以西方素描作为中国绘画基础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有违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之规律,致使中国艺术核心的大写意日渐衰落。西方素描讲究立体的面,解剖与透视,是具象;中国写意画的写形是平面的线,是书法,是意象。这一“面”一“线”,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绘画表现理念,“具象”与“意象”是两个不同的美学体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

学习中国画,历来从书法入手,再临摹传统经典,同时注重传统美学和文化修养,在老师指导下,从学艺起步阶段便能高起点地掌握中国意象艺术理念与写形能力。画的像不算什么,那是术,是技术;而画得又似又不似,那是道,是哲学。超越眼前所见之表象,而升华为胸中之意象。在这点上,非洲艺术、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与我中华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术史上的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既是独树一帜的大画家,也是极具艺术个性的大书家。书画一体,天机自得,弘扬中国大写意,必须强化书法性。

何谓书法性?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具有抽象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从商周至西晋,历时2000年,中国书法完成了篆、隶、正、草各种书体的完美演绎,使中国文字成为一门以线条为韵律结构的、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艺术,并逐渐建立起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中国画的笔墨体系。

强化中国画的骨法用笔,直取书法笔墨之气、之韵、之神、之形,用于中国画的物象表达与结体空间的建构,增强艺术作品的抽象性、趣味性、表现性,此即书法性。

文化是国之灵魂,国家的复兴必然伴随文化复兴。中国画的复兴必须是书画一体、以书入画的伟大传统的复兴。中国大写意艺术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必须仰赖于书法性,以书法为核心。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