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外销瓷(图)

2022-07-18 13:55:08 来源:网络整理

“海归”外销瓷

“海归”外销瓷

历史上,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追捧几乎众所周知,甚而由此在17世纪引发了“东方崇拜”与“中国热”。那么,又是怎样的瓷器,一度在欧洲价抵黄金,竞相收藏呢?近日,在瓷器藏家杨小涟先生的瓷器陈列室里,这些瓷器中的“海归”令笔者叹为观止。明崇祯时期的青花降龙伏虎罗汉筒炉是杨先生的得意收藏。筒炉颈部微束,腹部圆鼓,腹底环收,矮圈足外撇。炉体满施白釉为地,釉质细腻莹润,釉色纯净光亮。腹外以青花绘制降龙伏虎罗汉故事图,以深浅不一的青花表现出生动的景物。怪石林立,水波荡漾,林木茂密;罗汉体态飘逸,面部丰满,镇定自若,正气凛然;虎为罗汉所擒,面露怯色,畏缩惧怕。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是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有趋吉避凶、安民保宅的寓意,是力量和能力的象征。

杨先生说,明代早期瓷器多较为粗糙,但到了明代晚期变得非常精细,并以崇祯为最,为康熙时的鼎盛打下了基础。这件欧洲购回的外销作品的水平跟官窑的水平不相上下。炉身外镶嵌着法国风格的铜镀金支架,这是欧洲人依据自己的需要对中国瓷器进行的一种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自然淡雅,而欧洲人则追求富丽堂皇,这种金属支架对瓷器本身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装饰,使瓷器有了“中西合璧”的味道。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将海外购回的瓷器金属支架去除掉,而杨先生则认为,这框架少说也有200年了,“应保持文物原来的样子。”

另一件雍正时期的粉彩大将军罐是杨先生在美国南部小镇的一个古董店,从一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手中购得的,颇为珍爱。瓶身画面表现的是“太平盛世图”,有商贾,更有民情民俗与市井百态。构图看似杂乱,实际上每一幅都有主题,官员、员外、樵夫、戏婴、牧童,一组组的情节关系巧妙联接。此外大到画面结构、情节安排、人物故事、动物神情,小到人物的服饰、帽饰、道具、动作都一丝不苟,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杨先生介绍道,由于粉彩最初成熟于清康熙年代,因而这件作品成形时尚属于粉彩的“幼年”阶段,由于工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较容易脱落,保存得这么完整实属不易。加之,雍正一朝11年,非常短暂,因而雍正时的瓷器非常罕见,这样的作品“在国内从未出现,只在欧洲的博物馆里见过。”

另有嘉庆大瓶粉彩人物瓶、清中期梧桐青花壶等都精美绝伦,令人耳目一新。杨先生认为,外销瓷的生产集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满足了欧洲人的审美要求,是中国瓷器在明代和康乾盛世制造出来的艺术精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