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弟子回忆史树青的捡漏生涯

2022-05-30 18:51:21 来源:网络整理

史树青,1922年8月16日生于河北乐亭,2007年11月7日在京逝世,享年86岁。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历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收藏家》杂志主编、《文物》杂志编委、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史树青的“捡漏”生涯

在中国收藏界,史树青的名字象征着权威。由于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史树青享有“国宝”之誉。但不论博物馆工作人员,还是家人、保姆,皆称史树青为“史先生”。这一称呼反映了他朴实的人生。

“鉴藏少年独名家”

8岁时,史树青跟随父亲来到北平,上了琉璃厂附近的中学。史树青放学没事了就到琉璃厂各铺子里看,一来二去,他和琉璃厂许多古玩店老板混熟了,常听老板讲古玩段子和规矩。上高中起,史树青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北海公园团城的国学书院上课。书院请当时的著名学者讲授经、史、子、集和书画艺术,史树青是学子中最年轻的一位。

国文老师张鸿来先生喜爱古字画,史树青常买了东西跟他交流。一次,有人托张先生鉴定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几位老师在一起品评,都说是赝品,张先生说:“还是让我的学生看看吧。”史树青看过画后说:“是真的。”后经琉璃厂行家鉴定,果然是真迹。从此,老师们若有朋友来鉴定或购买书画,常请史树青协助。高中毕业的时候,张鸿来给史树青题诗字一幅,诗中有“书画常教老眼花,鉴藏少年独名家”之句。

1938年,史树青中学毕业,考上了北平辅仁大学。当时他已在书画鉴定界小有名气。

1945年,史树青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习文研史,后继续在本校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47年,史树青研究生毕业后经人推荐,到了当时的中央博物院北平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工作,初任秘书,后做文物编目,钻库房。新中国成立后,史树青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业务骨干。

进入历史博物馆后,史树青从书画鉴定扩展到其他门类。198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后,史树青被推举为副主任委员。

“捡漏”的一把好手

在文博界,史树青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鉴定逸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史树青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好文物,就想方设法、不惜耗时费舌,为国家征集。数十年来,他给历史博物馆征集了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

14岁那年,史树青考上北师大附中后,开始了“捡漏”生涯。15岁时,他花两毛钱“捡”到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漏”——爱国人士邱逢甲画作真迹。这幅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仍然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之后70年,他“捡漏”的爱好就一直没有断过。

1951年,史树青在北京西郊参加“五一”劳动节游行。游行队伍在西直门集合后,再去天安门。那时,西直门外大街有好多卖早点的饮食摊,一位卖凉粉的老太太拿一个青花大盘子盛凉粉。史树青一看盘子,就判断是明朝初年官窑,遂跟老太太磨了好一会儿嘴皮子,才以5块钱拿到手。到了集合的时候,史树青就抱着盘子站队,又抱着盘子游行,走到哪儿都变成街上一景。走到西直门内的中国科学院宿舍,正好看见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站在宿舍门前看游行,史树青就把盘子暂放在裴家,结束游行后径直捐献给了故宫。

1951年,小学同学崔月荣通过史树青出售一些书画。史树青在其中看到了一幅成吉思汗画像,感觉“不得了,非同一般”,很可能是元朝画作。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幅画像是已知现存最早的成吉思汗画像。

1998年的一天,一个河北人拿着一块腰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想鉴定后卖掉。可是征集处的工作人员认为腰牌是假的。这人正要离开,恰好史树青进门。史树青仔细打量腰牌,认定这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圣旨金牌。这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成吉思汗文物实品。

1959年,社会掀起一股海瑞热。刚刚落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在布展,征集体现海瑞精神的展品,参加文物征集工作的史树青率先捐出了家藏多年的海瑞墨迹条幅,当时馆领导曾高兴地表示,要奖给史树青500元,但被史树青拒绝了。

1970年5月,史树青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向阳湖插秧时,竟然摸到一把几千年前的农具石锛。他立即洗净保存起来,随后捐给湖北省博物馆。

史树青的收藏以书画、碑帖、善本古籍为主,兼及陶瓷、玉器、佛像、青铜器、砚台等。与别的收藏家不同,史树青是藏而不私,一旦国家需要,他常常把藏品无偿捐献给博物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