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名城讲究覆盖与消费(组图)
中国双嵴龙化石。
银丝透雕松鹤纹盖罐。
云南博物馆藏青铜器。
记者 杨璐 宗卫
这里陈列着神奇的物什前所未见的史前生物骨架、威武的古代武士、被湮灭的部落、非洲稀奇动物、历史传奇英雄……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欣赏着还原时空的历史文物,直到太阳西落人烟散去……相信很多人对于博物馆最鲜活的印象就来自于这部名叫《博物馆奇妙夜》的美国电影。
年轻的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段钟一也爱看这部影片。他相信,不远的将来,昆明也会让这样的博物馆奇幻之旅成真。“今后,我们会逐步打造以昆明地区古生物、古人类、古滇文化为代表的遗址类博物馆,各种藏家藏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习展示馆,企业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区域性综合博物馆等不同门类的博物馆。”除此之外,不久之前刚举行过听证的《昆明市建设博物馆名城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和保障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和网上博物馆的建设齐头并进。
一场声势浩大的建造“博物馆名城”的热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博城”之路 从19到104
经过两年的“鏖战”,截至2010年底,昆明的博物馆总数已达10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1个,行业博物馆32个,民营博物馆31个。两年里,有85家博物馆拔地而起。
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政府在博物馆上大做文章,是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的体现。不能说,经济基础不好,就不要建博物馆了。政府重视博物馆建设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要大力提倡。
拥有1240年历史的昆明显然也看到了博物馆在提升城市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
“昆明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展现三类文化的载体,也能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段钟一认为,发展博物馆,既能让民众了解文化,提升昆明市民文化生活的品质,突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又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市民共享。同时,发展博物馆也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方式。这一看法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建认为,昆明旅游业之所以受到丽江、大理等州市的冲击,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昆明好气候、好风景的背后还缺乏文化的支撑。而城市博物馆,无论是从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传统,还是推动经济方面来看,都是一项十分有利的产业。
2008年8月,昆明“博物馆之城”战略开始实施。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文物资源 大力发展博物馆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用3到5年的时间建造100座博物馆,把昆明建成“博物馆之城”。
该战略出台之前,摆在昆明眼前的一个事实是: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无数的高楼所覆盖。截至2007年底,全市只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9座,其中民营博物馆2座,仅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10.5%。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昆明博物馆数量寥若星辰,这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不相符。
“博物馆之城”战略实施后,一场规模宏大的全民总动员在昆明展开。在“以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以非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以国有专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两翼,采取先挂牌运行,再规范发展和重点培养”的战略方针下,昆明抛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文物建筑和挂牌保护建筑兴办非国有博物馆、建立引资奖励机制、对非国有博物馆给予经费补助、开放国有博物馆提供寄展服务、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博物馆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经过两年的“鏖战”,截至2010年底,昆明的博物馆总数已达10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1个,行业博物馆32个,民营博物馆31个。两年里,就有85家博物馆拔地而起。“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雏形。
但段钟一认为,完成从博物馆“贫困区”到“博物馆之城”的转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把昆明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度高、国内影响力大的“博物馆名城”才是这座城市的终极目标。
“名城”概念 探索昆明模式
博物馆姓“公”姓“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博物馆。这一举措将大大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使得民间收藏有机会公之于众。
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又好又快”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发展之路就会一帆风顺。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昆明这座城市,论经济基础,比不了北京上海;论历史积淀,比不上西安洛阳;论开放程度,比不了深圳东莞。昆明究竟凭什么在这场“博物馆之城”争霸战中站稳脚跟?成为摆在昆明面前的最大难题。
对此,最近出台的《昆明市建设博物馆名城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探索昆明模式。
何谓昆明模式?
段钟一介绍,昆明模式首先体现在“博物馆名城”体系的构建上,即以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非国有博物馆为主体,国有专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两翼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和展示体系。这样的体系有助于形成国有综合类博物馆与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互相补充的局面,不仅能够搭建昆明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更重要的是成功运用了民间和社会资本共建文化事业,有效拓宽了昆明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较好地整合昆明历史文化资源,将昆明历史文化全貌通过一个庞大系统的博物馆展示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
昆明市博物馆馆长田建也认为这样的体系符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光就云南来讲,拥有2000件藏品以上的民间收藏家就有成百上千人,很多藏家的藏品数量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一些国有的中小型博物馆。因此,民营博物馆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基础,数量上也必然会超过国有博物馆。”
因此,昆明在打造“博物馆之城”中特别加重了民营博物馆的分量,其总量已经占到博物馆总数的百分之二三十。博物馆姓“公”姓“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博物馆。这一举措将大大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使得民间收藏有机会公之于众。
“名城”运作 政府全面引导
除继续实施、不断完善针对民办博物馆的奖励制度,还将把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工作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由市级各部门每年对口扶持1个以上的民办博物馆,创新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的资助机制。
然而,当“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实现后,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博物馆尤其是民营和行业博物馆面临的生存困境。
在昆明,提到民营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到“翰荣轩”。因为对于大部分民办博物馆而言,这个曾经声名远扬的非国有博物馆代表了一个缩影。早在几年前,《中国文物报》专家在考察全国博物馆业发展状况时就发出感慨,民办博物馆的困境是全国性的,这话用在昆明翰荣轩文化艺术博物馆身上尤为典型。当年开馆后,集餐饮、休闲、娱乐、博物馆于一体的翰荣轩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八方宾客,正宗的官府菜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每月水电费就要耗费数万元,加上建馆时上千万元的债务,开馆两年后便因债务缠身而难以为继。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财团或实业家办博物馆,出现危机的根由是因为错误地营运了博物馆业模式。像翰荣轩这样的私人博物馆,实力可谓不小,但在昆明人博物馆意识本身并不强的情形下,馆主把盈利方向放在围着博物馆转的吃、玩、住方面,甚至把已有企业卖了来建设和维系博物馆的经营方式,正好把经营模式弄反了。“企业需要造血来供给博物馆运转,如果想靠博物馆自身赚钱,那样非常不现实。”租用场地、购置和制作陈列用具、布置展厅、聘用人员、水电耗费各种花销,足以让资金并不雄厚的私人馆主们承受巨大压力,寥寥门票收入又无法维持运营费用,他们因此不得不拿自己的其它收入补贴。
除了少部分有强势行业如烟草、电信、铁路等支撑的博物馆外,大部分行业博物馆都无法正常运营,甚至面临关闭的边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后续资金断链,而行业主管部门只管“建”,不管运营也成为行业博物馆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行业博物馆本身展品不多,长期都以一个“面孔”示人,展馆面积有限,又没有其他功能的开发,部分行业博物馆甚至拒绝对公众开放,这些都制约了整个行业博物馆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昆明市建设博物馆名城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大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引导行业博物馆的规范发展。“下一步,在继续实施、不断完善针对民办博物馆的奖励制度外,会把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工作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由市级各部门每年对口扶持1个以上的民办博物馆,创新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的资助机制。同时,将按照博物馆管理相关办法对行业博物馆进行规范,着力强化和拓展行业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变原有的服务行业为服务社会。到2015年,市属各相关委、办、局要引导本行业建立1个以上的行业博物馆。”
在具体措施上,昆明将会采取先挂牌运行、再规范发展、重点培养的方式,降低博物馆业的准入门槛,培育各类博物馆的项目,提升昆明市博物馆的总量。段钟一介绍,“我们首先会采取向社会公示可利用的文物建筑和挂牌保护建筑名录,鼓励达到办馆条件的社会力量利用文物建筑和挂牌保护建筑创办博物馆;其次是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适当补贴;第三是优惠提供博物馆建设用地,对新建、扩建博物馆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优先安排、优先办理;第四是开放国有博物馆提供寄展服务等多种措施,为博物馆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扶持和保障。同时,根据2010年初昆明市委办公厅下发的《昆明市博物馆业奖励办法(试行)》,每两年开展一次博物馆业评奖活动,将设置四个奖项,奖金共计62万元,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积极参与博物馆业建设。”
“寻宝”有图 博物馆也可消费
把博物馆业的发展范畴,由综合历史类、艺术收藏类,向名人纪念类、民俗类、美术类、艺术类、农艺类、奇石类、民间工艺类等方面拓展。
“十二五期间,昆明将建成1座具有一定世界知名度的博物馆,10座全国知名博物馆,50座以上注册博物馆,使博物馆的公共广告覆盖率达到10%以上;来昆游客参观博物馆人数达到10%以上;昆明市民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在20%以上;培养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使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达到20家以上。”
昆明模式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博物馆的“昆明特色”。“在关注传统门类博物馆发展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会结合昆明本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大力发展可填补本地区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性、地方文化特点,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色博物馆。把博物馆业的发展范畴,由综合历史类、艺术收藏类,向名人纪念类、民俗类、美术类、艺术类、农艺类、奇石类、民间工艺类等方面拓展,使昆明地区的博物馆业不再只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栖息地,更成为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状况人群共同爱好与追求,展示人类活动、自然生态、地区发展、行业特色的场所。”
此外,昆明还将探索博物馆新的发展与运营模式,通过招标方式建设博物馆或具有博物馆性质的主题公园,在坚持博物馆服务社会、非营利性质的原则下,在博物馆的发展中尝试引入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同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开放相关文化产品。
而对于如何解决博物馆门可罗雀的问题,提高昆明市民的“博物馆意识”,田建也有自己的看法,“省外、国外一些博物馆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强化了自身的休闲娱乐功能,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声光图像等形式营造生动场景,观众参观的互动性和娱乐性都很强。田建认为,知识需要情景化,昆明的博物馆现在大多缺少与国际博物馆接轨的文化休闲功能。今后,我们的博物馆会注重休闲趣味,在馆内建设公共休息室、娱乐设施、茶室等,让观众轻松地融入其中,我相信一个人性化的博物馆人人都会喜欢。”
“今年年底,我们将会免费印发5万份《100家博物馆》索引图。届时,市民可以怀揣一本索引图按图索骥,拜访全市104家博物馆,开始“寻宝之旅”。在“寻宝”的同时,还可以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切磋艺术……段钟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昆明人会逐渐把去博物馆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也会成为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并逐步成为公众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场所,终生教育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