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森:雅俗共赏的榜书艺术
榜书之难,难于何处?榜书该怎样正确书写?又应该如何认识呢?2005年出版的《榜书艺术》专著,作为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榜书艺术和技法的专集,给出了答案。很快那本书就卖完了,应出版社之邀,在经过重新修改、补充后,新的《榜书艺术》再次面世。下面就随本报记者一起进入作者李树森和他的榜书世界中一探究竟。
记者:李老师,您当初是怎样想到创作《榜书艺术》这样一本专门介绍并专业指导榜书书写的书呢?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李树森:其实写这样一本书是我长久以来的想法。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咱们市场上缺乏这样具有专业性的介绍榜书艺术、指导榜书写作的书籍。当然编写这本书不仅是出于市场需要,更是我个人的一个愿望。以前经常参观一些大中型企业、机关单位或下榻宾馆时,发现其中用作装饰的榜书作品大多缺乏美感,实在是有辱咱们这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因此作为一名榜书艺术的传承者,我深深感到了一种责任,觉得既有必要纠正部分人对榜书艺术的错误认识,更要尽我所能让榜书这一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将我几十年研究榜书艺术的一点心得体会编写成书,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记者:您的榜书艺术,以及您首创的布面国画,虽然都源于传统,却又能不被传统所禁锢。这让人感觉到您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人,能谈谈您的这一理念吗?
李树森:好的。我认为,中国的很多所谓书法家一辈子都在沿袭前人的风格,甚至一辈子都局限于临摹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当然得承认所有人都从临摹大师作品开始的,我也是一样。然而“家”即应有自成一家的技法、风格,千篇一律的临摹却不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书法家。临摹得再多再好,到头来充其量不过一个“写大字”的。当代艺术虽源于传统,却需要大大的创新,包括书法作品也要与时俱进,烙印时代气息,要有当代鲜明的特色。
记者:您的榜书作品,大气、厚重、端庄、雅俗共赏,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与肯定,深受各界的喜爱,您是怎样形成个人风格的?
李树森:我的榜书创作从传统入手,不断临池、读帖,对汉魏碑刻、颜柳楷书、二王及明、清名家的行草书多有研习。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行书以隶书的凝重浑厚用笔来追求变化,隶书则参以行书和篆书的笔意,同时把绘画的构思、平面设计的构图体现在榜书之中。
为进一步提高榜书创作能力,我决定到群众中去学习。于是1988年我来到深圳开办了美术公司,主要经营广告招牌,多年来书写制做了大量招牌,为了让顾客满意,每次写招牌字时均写几种字体供客户选择,广泛征求各行各业的意见,学习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企业家认为招牌字一定要大气、厚重、端庄,只有这样看上去才能感到企业有实力,有竞争力,代表企业的形象。有的书家写的字,笔画过于纤细,用户认为这类字看上去稍嫌薄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的榜书逐步形成了个人风格。不过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记者:榜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李树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榜书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除大山、名川、名胜古迹题写的榜书外,旅游景区、公园、酒店、宾馆、商场、车站、码头、机场、机关、学校、银行、保险等公共场所用途之广,所用榜书制作的广告、招牌数量之多,规格之大是非常惊人的。榜书不但进入写字楼的门厅、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而且用来美化家庭的也越来越多。因此榜书是一种用途广泛、人们非常喜爱的书体。很多游客看到古建筑上的牌匾、匾额、雕刻在名山、大川和巨石上的榜书纷纷拍照留影。有些景区因在山岩巨石上雕刻了榜书而闻名天下:如“天涯海角”等,可见人们对榜书的喜爱程度和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
记者:我注意到,《榜书艺术》的封面上题有“书法步入市场必读”,一般人看来,艺术和商业几乎就是两个根本对立的概念,将艺术创作为市场服务更是一种亵渎。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念的?您是怎么做到艺术实践与商业经营相结合的?
李树森:追根溯源,榜书自古代起就多用于宫殿、匾额,到装饰现在的办公室、酒店。作为一种装饰性的书法艺术,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就决定了其服务的性质。
多数书法家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各个书法家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就好比一台戏里的生、旦、净、莫、丑,各个流派都有好作品。只不过我更愿意做服务群众、群众看得懂的艺术。虽然有人说赵本山是土老冒,但我认为纯粹的高雅艺术是脱离群众的,无法真正贴近生活。而脱离了群众的艺术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是不能长存的。真正的艺术不能孤芳自赏,赵所创作的小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又反过来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一种难得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
再者,既然说是艺术“实践”,那么与市场结合,投入商业经营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所以说,艺术与市场、商业并不总是冲突的。相反一旦它们在一种良性循环下结合,就会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记者:一旦您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市场需求产生冲突时,您会怎么做?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呢,还是坚持个人风格?
李树森:这种情况目前好像还没有出现。我也曾尝试创作一些现代派的书法,着重追求笔墨意味。正赶上今年5月份的广州艺博会,就同榜书一道带去了,没想到还是榜书的受关注度最高。
记者:2005年出版的《榜书艺术》专集和近日新版榜书专集有什么区别?
李树森:2005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榜书艺术》专集面世以来,在书法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全国各地约有5000多名读者来电、来函,购买《榜书艺术》和书法作品,有的还寄来书作互相交流。
第一本《榜书艺术》专集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售出2000多册,除少量赠送友人外,现已告罄。因为很多读者一再要求再版,还有一些读者建议书中增加一些作品。为感谢读者对我的厚爱,决定再次出版《榜书艺术》,并且增加一倍新作品。此外,为了让广大读者对榜书作品加深理解,新书中部分精品由书画名家和书画理论家撰写评语和题词,供读者参考。
新版的《榜书艺术》专集是大16开简精装本,内页157克进口哑粉纸,刊登作品近80件,书中除名家题词和评语外,部分作品还专门介绍创作方法和体会,特别是用图表的形式解析章法是前人没有的。
记者:作为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榜书艺术和技法的专集,对热爱学习榜书的年轻艺术家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对于他们您想说些什么呢?
李树森:要想习得一手好榜书,当然基础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形成个人风格前需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多实践,争取广大群众的满意。正如我的书中所说,章法是很关键的。很多大师名家也许可以随便写几个大字,随性而为备受推崇,但那里面蕴藏了多少年凝练的一种风骨在其中。在榜书书写中,万不可出现“石头满地”的状况,切忌。另外还要着重表现章法、笔法和气韵的三大关系,要有层次感、有变化。
榜书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多看多练榜书自身的章法技巧外,还要学习书法以外的艺术,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榜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共同点即书写一定要大气、宏厚、庄重,疏密有致,给人一种震撼的艺术效果。
记者:如果让您对未来榜书艺术的发展做一个预测的话,你认为如何?
李树森:我相信,榜书艺术的将来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首先,我坚信与群众密切保持联络的艺术形式不可能被时代淘汰,群众的艺术是与时俱进的。事实也证明,榜书艺术实践能和商业经营结合得非常好。举个例说吧,去年我带了100份个人的榜书作品参加艺术博览会,在第一天会场上就被抢购了七八十份,还有很多人与我要约了。今年4月份我去参加义乌的艺术品博览会,第一天还在担心会受到冷遇,到第三、四天的时候甚至有企业家直接向我要木刻牌匾……
记者手记:在时间不长的电话采访过程中,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一直保持饱满的热情与记者探讨有关榜书艺术的种种。从事书画创作近50年的他,从传统入手,不断临池、读帖,在榜书艺术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现在他将这些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广大热爱榜书艺术的人们,正贯彻了他的创作理念“榜书艺术是群众的艺术”,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