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与“不隐”——周臣《春泉小隐图》赏析

2022-03-20 13:58:25 来源:美术报


明 周臣 春泉小隐图(局部) 26.3×85.5cm 纸本 卷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论画与相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画写物外性,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徐徐打开《春泉小隐图》卷,展卷而观,画面呈现的状态正体现着作者在社会时代发展中的姿态。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山水人物画丰产画家。出生于天顺四年的周臣,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这个时期,名臣辈出,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杨一清、张璁等人,共同创造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但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有才有德、精明能干,却因无法扭转皇帝们的固执从而被辞退的辞退、削职的削职。皇帝不问政事,党派之争愈演愈烈,种种弊端造成了嘉靖后期始有的明之衰弱。这种社会发展的变化,反映在时代画家周臣的绘画上,于是有了《流民图》《春泉小隐》《白潭图》《春山游骑图》,蒸腾出一种“大隐隐于林”的错觉,时事随迁,不如寓游于画中。

《春泉小隐图》画面右下款署:“东村周臣为春泉裴居写意”。作品为别号图,是周臣为一位裴姓,号春泉的文人所作。正如刘九庵先生指出,别号图常常是文人画家为友人知己所作,一是“扣题”,二是别号主人和受邀请的画家之间思想、情感、旨趣上是相通的,“以文人隐居的旨趣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若以城市中而求隐居’的别样境界。”画面横幅展现从右向左,起首以裴君的草堂为中心展开,草堂轩敞,一桌一椅,以书墨为伴,别无他物;人物用细线淡色,主人伏案居画面的画眼所在,眼睛微睁,是以假寐,情态传神;堂外一童子丱发垂髫、持帚清扫,体现出闲雅出尘之趣。突出近景的板桥流水,以示“春泉”之意,假寐表示“小隐”,以巧思点明主题。两座草堂,泥墙柴扉,堂外松青柏翠、杨柳依依。其后板桥连岸,春水潺湲,远处青山逶迤,平湖无涯,连续性线性的画面,有着时间的感觉,野境春山空,人闲鸟不惊。

作为职业画家的周臣,画法严整工细。在艺术风格上,周臣继承了南宋的“院体”画传统,虽脱胎于李夏,但他并没有囿于宋院体画的程序,而善于摄取文人画之布景和笔墨的优长,形成结构严谨法度而气脉流动、造型真实生动、笔力刚劲俏利、墨韵充足的风格。从《春泉小隐图》看,构图清旷周密,洗练紧凑,笔法隽秀,色调淡雅,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李唐、刘松年画法,尤其从李唐、马远的画作中汲取养分,状物准确生动,墨色浓重清润。树木用笔刚劲,山石坚凝,多为小斧劈皴,线条细劲流畅,富有生机;章法严谨,用笔纯熟。从《流民图》亦可以看出周臣的人物画具有丰富的个人性格特点,并非只为文人而文人,各极意态,也并非为院体而院体。中国画中往往绘文人隐士昼眠以示对外界的漠不关心,绵密萧散,由此而见,裴春泉的“隐”与“不隐”皆在画间。

画面左上角远山之间,有跋“藓壁柴扉任掩开,虚堂隐几有书陪。越童拥帚松花落,不为无端待客来。”钤“静远斋”印。朱文白文共钤十五方印,或大或小,有方有圆,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上方的“乾隆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