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山水庭院,安逸宋人气宇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自北宋至南宋,由于长期战乱与政治更迭,政治与文化中心地区迁至江南一带,于是绘画也发生了风格的转型,这种变化在山水画中体现尤甚,画家手中的山水从北宋巍峨转向南宋的精巧,画面中出现大量留白,“半边山水”风格形成。
在南宋山水画的新发展当中,“南宋四家”的表现手法尤见精炼有力,其中,刘松年的作品最为清澈淡雅,俊秀的笔法与清淡的墨色使他成为“南宋四家”最为精致细微的一家。
刘松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多画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图》正呈现出庭院意境。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秋景》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四景山水图》秋景为例,画面右侧树石围绕庭院,院中一位士人端坐,左侧秋水寂静,远山朦胧,说不尽的宁静悠长。相比于北方的寒秋,江南地区的秋色不显萧瑟,反而更多苍郁凝练,画面中树木没有凋零,如院落中还有芭蕉树,可见天气之温润,但相比于春夏之景,树枝显得有些单薄,由于树叶的减少,枝条的样貌遂得以展露,树木更为苍劲有力、姿态鲜明。
刘松年笔力极为细致,精细描绘每一片树叶,相比于层层叠叠的夏树繁茂,刘松年将秋景中的树叶平铺开来,点叶法与夹叶法交叉使用,没有前后交杂的厚重感,在一种二维的平面当中凸显此时树木的单薄,同时,不同的树叶间颜色各异,前景处两棵红叶树将风景代入富含色彩又不失典雅的古朴面貌当中,内敛的文人气息凝聚其中。
画面山石以小斧劈皴画法为之,苍劲有力的画法极现秋石之质感,近景中,山石层次分明,既规整又不失自然之野,远处山峰隐于薄雾之中,留白极显辽阔悠长。一系列自然景物描绘显得严谨而重法度,虽山石草木不为人工所造,但在刘松年笔下各占其位,与亭台楼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画面构图。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秋景》局部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对人工建筑的描绘中,刘松年采用界画画法,房屋规整、屋脊笔直,详尽而精心地构建出工整精巧的别院,若细看,中景正面的房屋极为完整清晰,从门窗、屋顶、台基,再到室内摆放的桌子、屏风,甚至桌上摆有书籍、瓶、香炉,每一处都细致可观,这种精严的笔法极富南宋画院的特色,刘松年的画法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宋代建筑风格与人物雅致的情操。
在房屋当中,一位士人坐于其中,他没有读书或是写字,而是面朝画面左侧的湖光山色,抬头注视,在房屋外的栅栏处,有一位童子正俯身向下取水,另一位童子则在侧室当中烹茶,天真与童趣并没有打扰士人的雅致,反而为这自然增添了发自内心的乐趣,此处没有世俗喧嚣,人们得以各得其乐,如房屋被包围在树木当中,显得浑然天成。
由此可见,画面的构图并非简单的一半创作、一半留白,而是以士人为中心,占据树木与建筑的中心位置,同时以他的视角展开,留白的画幅正是士人展望所见的辽远。画家没有顺着士人视角画正对面的景物,而是采用侧面描绘的俯视视角,包裹里士人在内的一切景物,于是似乎构建出一个既封闭又开阔的空间——一个只有士人和童子的空间,也是一个有万千山水风景的空间。庭院工细而不死板,理性与闲适共存,传达出宁静与安逸的感受。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