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画中的女拖拉机手

2022-03-08 09:03:56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七部分“画中的女拖拉机手”(总十二)

丁鱼《女拖拉机手》,1950年

《人民画报》 1950 八月号封面 《女拖拉机手——梁军(左)和她的助手》(王纯德 摄影)

印着女拖拉机手形象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设计者:侯一民)

识了字,有了文化,就有了有文化的作为。因此,各行各业中都有了女性的存在,也有了女性的发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女拖拉机手、女司机等。过去开拖拉机和开机车的都是男性,而在新中国,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了有文化的女性在社会中的积极作为。而在50年代初,中国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像苏联那样的集体农庄和机械化的生产,其中的拖拉机是最具代表的符号,是妇女翻身解放的标志,也是新时代新生活的标志。

1950年,丁鱼创作的年画《女拖拉机手》是较早表现这一新生事物的作品。该画以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为模特,表现了这位旧社会的童养媳成为新中国劳模的传奇经历。梁军受到苏联电影《巾帼英雄》中女主人公帕莎·安格林娜影响,立志要成为女拖拉机手,因此,他参加了黑龙江省北安市的拖拉机手培训班,结业后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之中。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并担任队长,其工作照刊登在《人民画报》1950年8月号的封面上。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960版的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纸币,就是女拖拉机手的画面。


李琦《农民和拖拉机》,1950年

与《女拖拉机手》同时期,李琦创作的《农民和拖拉机》,主角是男性,而女性则是围观的人群,应该说反映了当时拖拉机手的基本性别状况,以及社会对于拖拉机这一新生事物的好奇,而被称为“铁牛”的拖拉机正是新中国将传统的农耕文明带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起步。《女拖拉机手》中前后翻地、收割的拖拉机上都是女性,她们或驾驶或从事相关的作业,表现出了与男性相同的作为。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该画的右侧是拿着镰刀和锄头的农民,如此的对比,表现出了新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不仅仅是女拖拉机手这一个方面。

可以说,通过女性来表现新事物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特色之一,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集体意识中的女性在新中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在同一年顾群的年画《女司机》中则超越了拖拉机的规模,那是更难以想象和了不起的开火车的女司机,而且是“三八号机车”,还是“妇女先进集体”。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由大连发出了一辆开往旅顺的列车,驾驶它的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而包车组则由9名女职工组成,所以,机车被命名为“三八号”,而在授予她们的彩旗上则写着“妇女的火车头”。20岁的司机长田桂英于1950年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她还在这次大会上给毛主席献旗。在这一年国庆宴会上,田桂英再次见到了毛主席;经周恩来总理安排,席间她还代表劳模向毛主席敬酒。一切的荣耀都来自“司机”和“女性”这两个特别的概念。因此,这两个概念反映到绘画创作中就成为一个时代中的新潮。艾中信1950年创作的油画《女司机田桂英》,同样表现了发车时的那喜庆和热烈的场面。

艾中信《女司机田桂英》,1950年

顾群《女司机》,1950年

田桂英 (《工人日报》 1951年12月6日)

实际上,就当时中国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如同王盛烈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1953年)中所画,合作社赛场上的劳动妇女占了一半以上,而画面上既有大型的脱粒机,也有拖拉机,可是,没有出现女司机。无疑,这是现实的写照,毕竟那个时代中的机械化属于刚刚起步,而拖拉机也不常见,属于新时代中的新生事物。而王盛烈作品中的表现并没有超越现实,更没有完全用理想主义来表现时代潮流中的热点,所以,画面中没有女司机,更没有着重于女性在时代中的表现。因为该画的主旨是表现合作社的丰收,而那个时代中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样是一个新的事物,同样是绘画表现中的热门题材,只不过王盛烈没有运用题材的复合性表现来呈现时代中的诸多热点。


王冠《当她经过母校的时候》,1954年


张大昕《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1960年

在新年画创作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像《女司机》一样表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这也表现出了由政府倡导、文化部门推进的遍及全国的新年画创作运动,对于新题材的发掘所做出的成绩。王冠1954年创作的《当她经过母校的时候》,所表现的女拖拉机手在经过校门口的时候,师生前来围观。相同的表现则有张大昕的《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1960年),表现的是妈妈开着拖拉机经过幼儿园的门口,幼儿园的孩子簇拥到路边看那妈妈的拖拉机队。这可以说是新时代新题材的新“娃娃戏”。

顾生岳 《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1955年

蒋兆和《我一定要学做一个拖拉机手》,1956年

李少言《向往》,1956年

顾生岳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在热烈的气氛中,虽然表现的是“代耕”,而并非是表现女司机的主题,可是,画面的中间人们簇拥的依然是女司机。1956年,蒋兆和创作了中国画《我一定要学做一个拖拉机手》,画面中带红领巾的姐姐看到身旁正做作业的拖拉机,向弟弟表达了以后一定要学做拖拉机手的理想。而同一年李少言在套色木刻《向往》中,表现了在坡上的两位女青年,她们看着坡下开拖拉机的女司机,所流露出的那种羡慕的神情,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女青年的集体向往。

李鸿祥《亲人》,1957年

雷荣厚《草地来了拖拉机》,1957年

杨先让《家乡的春天》,1957年

吴凡《布谷鸟叫了》,1957年

吕竞时《北大荒的黎明》,1957年

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上集中出现了至少有7幅关于拖拉机题材的作品:雷荣厚的中国画《草地来了拖拉机》;杨先让的年画《家乡的春天》;李鸿祥的年画《亲人》;吴凡的版画《布谷鸟叫了》;吕竞时的版画《北大荒的黎明》;张平良、杨先让的宣传画《为了农业合作化》;应真华的雕塑《女拖拉机手》。这反映了时代中的社会时尚,也表现出了拖拉机这一新生事物位于当时的潮头之上。李鸿祥的年画《亲人》表现了一位妈妈带着女儿给女拖拉机手及其他工人送饭。田头已经收割的地上铺满了各种吃的,还有切开的西瓜。该画中的“亲人”不仅是驾驶大型收割机的女司机,还有在她周围的从事不同作业女工人。画面围绕着“亲”的各种表现,实际上烘托的是蓝天之下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象,而寓意则是现实中的美好生活。在吴凡的版画《布谷鸟叫了》之上,画面中的女拖拉机手提着油箱在拖拉机旁,抬头看着天上飞过的布谷鸟。该画非常简洁,却富有诗情画意,是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雷荣厚的中国画《草地来了拖拉机》,表现了一位藏族妇女拉着她的孩子走向远方去看草地上的拖拉机,显然,这也是藏区所出现的新气象。而薛俊一的《丰收載歌送公粮》(水彩画,1959年)表现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开着拖拉机送公粮,又是另外一番情景。显然,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拖拉机手的出现,又扩展了题材的表现内容。

李慕白《新来的拖拉机手》,1958年

金梅生 金培庚《女拖拉机手》,1965年

李慕白《新来的拖拉机手》(年画,1958年)和金梅生、金培庚的《女拖拉机手》(1965年),运用上海地区的传统年画样式,将“美人画”的审美趣味置于新的时空中,同样在美化“女拖拉机手”的形象方面不遗余力。这种通过新的题材所传达出的时代之新,一改过去老上海年画中的那种世俗的趣味,展现出了时代改造旧艺术方面的具体成果。显然,在女拖拉机手的表现方面,如同延安时期新年画所出现的诸多新内容一样,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新的题材与新的审美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新题材的绘画创作。无疑,这离不开基层群众对新年画的热爱。

曾景初《早春》,1962年

曾景初《早春》,1962年

1962年,曾景初创作的了横构图的套色木刻《早春》,如中国美术所藏。画面中的女拖拉机手正驾驶着拖拉机,其副驾驶也是为女性,而坐在拖拉机后面的年轻人中唯有一位站着的女青年,挥手与身后骑自行车的人打招呼。画面中突出的女性表现有着时代的特点,因此,该画也就成为当时同类题材创作的代表。1962年,上海朵云轩为制作套色木版水印的《现代水印版画》系列,全部8件作品,除选择了该画外,还有赵延年、杨可扬等著名版画家的作品。不过因为按统一尺寸的要求,该画又有了竖构图的另一个版本。不同于画面较满的横构图,竖构图的画面中上下延展了左侧的树木,而将拖拉机提升到了画面一半以上的位置之上,同时加大了天空,表现出了不同的意境。

徐甫堡《女拖拉机手》,1962年

李斛《女拖拉机手》 ,1963年

徐甫堡的《女拖拉机手》(版画,1962年)像肖像画一样,用套色版画表现了一位稚嫩的女拖拉机手的形象,这是有着60年代气象的新一代女性。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机械化等6个方面写了一篇《党内通信》,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此后,这句话就成了发展农业的方向,而随之就是绘画创作中出现了较多作为机械化代表象征的拖拉机。1963年李斛所画的中国画《女拖拉机手》,像传统的绣像那样,表现出了和徐甫堡画面中同样的感觉,只是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风格。


卢是《耕大地》,1964年


张碧梧《机耕队》,1965年


曾日文《农业机械化的尖兵》 ,1965年

1964年,卢是创作的中国画《耕大地》,画面被红霞笼罩,在大片浓重的树木为前景的上面空白处,女拖拉机手驾驶着耕地的拖拉机,虽然所占空间位置较小,却在对比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写”的笔法在当时的主题创作中也较为罕见。张碧梧《机耕队》(年画,1965年)表现了老司机带新司机以表现女司机在新时代的成长,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所以,画面中前后出现了4辆拖拉机。在拖拉机的驾驶位置上2位新老女司机的表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刘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77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75年

进入70年代以后,不仅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宣传画,而且在多样性的表现中更具时代的色彩。刘文西的《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素描,1975年)表现女司机手拉操纵杆的形象,显现了时代中的劳动女性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而该画用素描和淡彩结合的方法,也是同时期不多见的表现方式。女画家程犁的油画《迎春》(1973年),表现了在风雨中提着油桶、水桶开推土机的女司机;还有汤集祥的《风餐露宿》(版画,1975年)中的女拖拉机手,都是在特定时代中表现这种潮流性的主题创作。

刘文西《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75年

孙宝贵《咱们的铁牛年年增》,1976年

当女拖拉机手嫁接到表现丰收等主题创作中,一方面是延伸了女拖拉机手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美术创作题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在题材内容的延伸中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时代意义。魏紫熙的中国画《麦收时节》(1973年)中那开着拖拉机运送丰收成果的女拖拉机手,已经完全超越了始初阶段的女拖拉机手的意义,可是,在70年代的历史现实中,女拖拉机手仍然是一种时髦。而这时候,拖拉机在很多画面中都成为背景中的点缀,成为已经实行农业机械化的一个说明。

陈守烈《女拖拉机手》,1978年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email protected]@163.com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