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何翔宇x简策:最深刻的内省恰恰存在于最普遍的生活之中
成都双年展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于11月6日至 2022年4月6日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2021成都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与18位联合策展人、1个学术委员会共同携手策划,展览由 8 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
双年展第四板块“时潮共燃”由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构成,共同呈现年轻态的当代艺术、时尚、设计、潮艺术之间交融互动共生共融的状态,探讨艺术如何在时尚设计潮流的意境中重生焕发一种新的活力。
接下来,“凤凰艺术”将与您一起走进“时潮共燃”板块,向大家介绍“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板块中的两位策展人纪玉洁、周博,以及由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 )代理的参展艺术家何翔宇与简策及他们的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现代城市繁荣的商业与消费环境,是彰显时尚潮流、设计的舞台,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沃土。从立体主义开始,艺术家在思考与实践上就展开了与商业艺术和大众文化的互动,波普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更是肯定了时尚与设计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在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一切窠臼与凝固注定烟消云散。
作为资本的技术,如果说“商业”是现代性的一部分,那么“消费”就是后现代性的主要成因。而资本的视觉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和商业艺术,时尚、设计、潮流文化和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大可囊括其中。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尽管时尚与设计总是不断的想以先锋的姿态突破潮流,但新的时尚和设计理念的成立却往往以成为潮流为前提。而当代艺术在努力挣脱固有的疆界和局限时,又总是要回到艺术的精神所拒斥的物质环境和消费社会的土壤。或许,最深刻的内省恰恰存在于最普遍的生活之中。
▲ 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展览现场
“时潮共燃”板块由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观念影像、时装、插图、概念设计、绘画、装置、雕塑所要呈现的是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
本篇中,将会向大家介绍“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中的两位策展人纪玉洁、周博,以及由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 )代理的两位参展艺术家:当代艺术家何翔宇、简策及他们的作品。
何翔宇
何翔宇,198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现定居于北京与柏林两地。何翔宇的创作对符号政治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保持着高度敏感。他以个体经验为载体,追踪普世认知的演化与变异,揭示了被视为“常规”的事物与观念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的本质,并为其在当代语境下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和审视方式。身体的劳作与感知,及其作为消费的主体和客体;个体境遇和社会体制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在冲突与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于未来可能具有的面貌,都是何翔宇的作品所探讨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从艺术家的自身身份与内部冲突出发,其展开的叙述却致力于超越个体自我的视角。自2009年以来,何翔宇创作的系列项目以严谨的文本与事实研究为基础,诉诸影像、绘画、表演与雕塑等丰富的媒介,并对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不断进行突破与融合,从而揭示与强调了在日益复杂的信息背景之下认知边界的游移趋势。
▲ 何翔宇,《可乐计划》,可口可乐萃取物,萃取工具,铁,玻璃,不锈钢,塑料,整体尺寸可变,2009 , 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何翔宇,《口腔计划 –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炭笔、铅笔、彩铅、油彩棒、日本墨、C-Print、无酸油性笔、无酸胶,纸本10件,140×100 cm,2019,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何翔宇,《摘柠檬的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油画、丙烯、不锈钢、聚乙烯,50件,尺寸可变,2017,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从“可乐计划”、“口腔计划”直至“柠檬计划”的一系列艺术实践,何翔宇的创作始终都延续着对于事物的符号性、以及符号的网状演变形式的关注。“可乐”这一商业和文化符号折射出的,是资本、消费、全球化和劳动力等复杂议题;而在“口腔”这一私密、温和的意象背后所展开的,是涉及身份、语言和文化政治的一系列尖锐冲突。较之“可乐计划”与“口腔计划”,“柠檬计划”在规模、时间和意旨上则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尝试:在近三年,涉及艺术史、政治、历史、物质文化、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过程中,柠檬与黄色之间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地域的种种联系被以网状联结的形式呈现出来。围绕着这一研究,何翔宇完成了一系列现成品艺术试验和5件视频作品,这些作品所探讨的丰富主题与文本则体现于《Yellow Book》一书中。该书由Hatje Cantz于2019年出版。
何翔宇曾入围2014年“未来世代艺术奖”决赛,并获得2016年第10届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他近期的展览包括:“柔软的困境”,AndrewKreps画廊,纽约,2021年;“硬腭”,空白空间,北京,2020年;“来自当下的100张绘画”,绘画中心,纽约,2020年;“面向收藏家:来自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都灵,2020年;“The Long Term You Cannot Afford”,SAVVY Contemporary,柏林,2019年;“全球都市#2:重新对人类进行思考”,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19年;第5届乌拉尔当代工业艺术双年展,叶卡捷琳堡,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威尼斯,2019年;“故事新编”电影展映项目(放映电影作品《The Swim》),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年;巡回展“土与石,灵与歌”,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2016-2018年;“Juxtapoz × Superflat”,温哥华美术馆,温哥华,2016年;“Chinese Whispers”,保罗·克利中心,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2016年;第13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5年;“战火与遗忘:非暴力”,KW当代艺术中心,柏林,2015年;第10届上海双年展,上海,2014年;第5届横滨三年展,横滨,2014年;第8届釜山双年展,釜山,2014年。
参展作品
▲何翔宇,《硬腭 20-1》,铅笔、炭笔、日本墨、粉彩棒、彩色铅笔、油性彩色铅笔、油彩棒、油画棒、蜡笔、无酸胶、无酸油性笔、纸本,20件,150×104.5 cm,2020
何翔宇的持续项目“口腔计划”始于2012年,在短暂地生活于美国之后,艺术家发现语言的障碍令人难以适从,于是他开始将舌头触碰上颚的突起和凹槽获得的触感翻译成图像。翻译通常以祛魅为目的,但这件作品的翻译过程似乎令对象显得更为复杂,而这与艺术家察觉到的“口腔”蕴含的多面向潜能相一致。通过对感受到的口腔质感进行诗意且内省的转化,艺术家在绘画的平面空间里或者三维立体雕塑上洞察到了空间的维度。在这个过程中他试着让不同的心理状态、物理状态以及日常生活中剩余的感觉渗透进创作中,以高度敏感的绘画语言描绘了深邃的内心世界,而在这一私密、温和的意象背后,也浮现了涉及身份、语言和文化政治的尖锐冲突。
简策
简策,1984年出生于中国山东,1988年移居德国。2008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Georg Baselitz,Daniel Richter和Robert Lucander大师班。2009年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和自由大学艺术史系(硕士)。2006-2007年,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2017年,获得洪堡大学艺术与图像史博士学位。
简策长期关注技术、知识、视觉经验与(艺术的与非艺术的)图像生产之间的交叉区域。她的绘画往往从某些相对具体的概念、形象出发,并在绘画过程中逐步消解它们。这一过程使得理性的观念、严谨的结构与富有表现力的媒介质感、艺术家的手感相互碰撞。在建构原则与“破坏性”的拆解,以及绘画性的笔触之间,生成的那种创造性的张力,成为她作品的重要特征。在她反复思考自己为作品设置的清晰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那些问题的同时,利用一种绘画性的细节来进行自由的抽象处理——在这个层面上,她既讨论了绘画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触及了绘画的本体。
▲简策,《我的城堡之王》,彩绳、钉子、丙烯、喷漆、胶带、蜡笔、马克笔、紫光灯,整体尺寸可变,2016
近期个展包括:乐园,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1);关于展出艺术家作品高品质绘画,加快建成世界著名作品图像的若干意见,要空间,上海,中国(2019);舰队,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8);Bannermen,Gallery SU,首尔,韩国(2018);穿越欧洲,简策&程昱峥,Whiteconcepts,柏林,德国(2017);验证码,Philine Cremer Gallery,杜塞尔多夫,德国(2017);大幻影,空白空间,北京(2016);大象,NON Berlin,柏林,德国(2016)。近期群展包括:Sonderlage,Lage Egal,柏林,德国(2021);形式的“密谋”,剩余空间,武汉,中国(2020);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三亚·亚特兰蒂斯,三亚,中国(2018);艺术赞助人,乔空间,上海,中国(2018);The Second Self,Peres Projects,柏林,德国(2017)。简策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与中国北京。
参展作品
舰队系列
▲简策,《舰队(2)》,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230×200 cm,2017
▲简策,《舰队 (5)》,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230×200 cm,2017
▲简策,《舰队 (10)》,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230×200 cm,2018
▲简策,《舰队 (13)》,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230×200 cm,2018
“舰队”是简策自2016年开始的绘画创作系列之一。作品受到英国海军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涂于己方舰体以躲避德国鱼雷的“舰船迷彩”(Dazzle Painting) 图案启发。这种图案以几何涂绘混淆物体三维造型,使舰体呈现为二维的平面图案,由此对敌方透过潜望镜侦察战舰造成干扰。这与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长期课题有诸多吻合:真实空间、实物与其在平面性的绘画作品中所呈现出视觉变形和错觉之间的关系。艺术家采用迷彩图案生成假象、伪装和分解形体的手法,创作出近似立体主义的平面作品,同时营造出庞大,乃至压抑的体量感。另一方面,艺术家对于可拼接的组合绘画形式的探索,让作品得以超越传统单幅绘画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作品与特定空间联系的特征。
▲展览现场:简策,《战船》,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铅笔、粉笔、蜡笔,200×600 cm,2016
《战船》是简策始于2016年的组合绘画系列的第一幅。它同时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幅,艺术家想让巨大的船体产生一种壁画的感觉。作品的出发点是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涂于己方船体,目的是为了躲避敌方鱼雷的“晕眩图案” (dazzle painting)。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采用了晕眩图案产生的幻觉、伪装和分解的概念,创作出一种类似立体主义作品的平面绘画,但画面同时又具有一种三维、巨大、压抑的体量感。艺术家简策在创作中感兴趣的就是这种平面的视幻觉与物理空间和材料感产生的张力。
“时潮共燃”板块策展人
纪玉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部主任/总监,博士,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实验室设计顾问。她主要从事展览设计、当代设计策展研究及展览策划。曾独立策划“转换——六个面向”青年艺术群展(2019),参与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2021)”、“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2020)”及“第十四届库里蒂巴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金砖国家联展:转换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专题展(2019)”等。出版专著:《变革与趋向——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设计展策展研究》(2020)。出版译著:《创造力与幼儿美术》(2020)。
周博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2018)等3部,译著《运动中的视觉》(2016)、《为真实的世界设计》(2013,2020)等5部。曾策划“传统的激进: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诞生”(2016)、“为新中国造型”(2019)等重要艺术设计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中国设计史研究”。获奖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2014)等。
关于展览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6日
开幕时间:2021年11月6日
展览地点:中国成都当代美术馆、天府美术馆
总策展人:范迪安
学术委员会主任:吕 澎
展览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王明贤、王春辰、王绍强、王璜生、吕品晶、刘家琨、张子康、苏新平、吴洪亮、何桂彦、宋协伟、杨卫、范迪安、周春芽、邱志杰、冀少峰
专题策展人:
多态共生:范迪安、吕澎、邱志杰、张子康、杨卫、冀少峰
家园共栖:方振宁、韩涛
智能共振:邱志杰、Jeffery Shaw
时潮共燃:纪玉洁、周博
生态共度:王绍强、贾蕴博
意匠共鸣:何桂彦、李珂珂
民族共情:吴洪亮、薛江
美育共线:吕澎、王春辰
未然共思:张子康、高高
(凤凰艺术成都报道文字整理/高然 编辑/祝明惠 责编/祝明惠)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