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员风采| 郑忠: 跨世纪自强不息自我超越艺术家的典型个案
郑忠,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年~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年至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南通。
2020年《云梦系列之一》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2019年获中国(济南)国际抽象艺术展金奖;
2017年《谷音系列之一》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2017年获《收藏投资导刊》颁发的“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
2012年入选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艺术家邀请展暨高峰论坛;
2011年获(法国巴黎)国际版画、水彩画原创作品大展入选奖;
1999年获中央美院颁发的年度优秀作品奖 ;
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八、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1996年获第 13 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 ;
1996年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 ;
1996年获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
1993年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银奖;
1993年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 ;1993年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
1997年起先后在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尼可西亚文化中心、赫尔辛基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周)、西安美院美术馆、北京可创艺苑、北京希尔顿酒店、北京红博馆、美国纽约长岛美术馆,森林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塞浦路斯国家美术馆及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收藏。
作品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美术观察》1997年第五期“美术名家”推介,《郑忠艺术作品集》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CCTV美术星空两次作专访。CCTV书画频道专访。
作品名称:《米字格系列之一》
尺寸:65×65cm
技法:丝网版画
创作年代:1991
备注: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银奖、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载入《中国版画1979~1999》《中国百年版画》《中国丝网版画20年回顾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齐凤阁(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导、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
“传统”与“现代”,在历史的象限中,是一种阶段性的转换,异质而不同构,在文化情境中是两个矛盾的范畴,对立而逆反。在当今的艺术界,人们观念的相左,取向的相悖也往往导源于此。然而郑忠的丝网版画却在同一体中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品格,而且契合得自然而随意,没有生拼硬贴的痕迹。是传统情结的现代式的自然宣泄,是以熟练的现代话语,演唱的一首东方民族的传统乐曲。
《米字格系列》是直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书法之于国人,已不单是一种书写方式,也不仅是一种艺术体系,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一种东方特有的审美范畴,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积累、延续,以及民族性情的养成都起过重要作用。因此,郑忠不厌其烦地以此为题结构画面,数量达十几幅之多。在对童年便写大仿、摆五子棋的回忆中,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其画集代序中写道:“记忆中的米字格,像戒律一样,形成我生命之树的框架,构筑起我艺术人生的座标,凝成我心灵不竭的力量源泉。多少次彷徨,多少次按住跳动的魂魄,多少次心灵的震颤,这米字格内涵的神奇魅力,在夜阑向我轻轻呼唤……”如果再把这种情感与郑忠幼时受国学先生们的濡染而读诗诵文联系起来,其传统情结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历史性积淀,那东方文化之根已化作了他的血脉,构成了其生命的脉络,自然也便酿就了其丝网版画的艺术品格。
作品名称:《惊蛰系列之一》
尺寸:45×58cm
技法:丝网版画
创作年代:1993
备注: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中国版画1979~1999》《中国百年版画》《中国丝网版画20年回顾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天地境界”为切入点,反观自身,是郑忠版画创作常用的一种视角。《惊蛰系列》是对中国传统时令节气的有感而发,其实是预示自我内在意志、悟性及慧根的苏醒,是对自身生命节律与大自然同频共振的一种喜悦,是对自我创作冲动和艺术张力的寓拟。《极地》系列所表现的是一种超验的时空,理想中的境地,这种极地境界也是作者的一种心灵境界。郑忠有过六年南海潜水的生涯,这对坚强意志的磨砺,豪放性格的养成,极地胸怀的陶冶,以及铸就他运动员式的体魄,都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他对这段海军潜水经历无怨无悔,并充满自豪感。他在一首《极地》诗中写道:“我人生的起点构筑在山的脚底、大海深处。我来自极地,我涌动过岩浆,我融化过冰雪,我奔腾过山川,生命之火已锻烧过我的骨骼。”正是这种经历和气魄使他能以“殉道式的意志”,“甘于寂寞的牺牲精神”,去追寻艺术的终极目标,开启版画的极地境界。
郑忠艺术的成功具有多种因素,就其个人而言,除全新的观念,先进的技艺外,诗人的气质,文人的学养,军人的意志,运动员式的体魄,这多种优长集于一身,不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蕴含着真正到达极地境界的潜能。当然他丝网版画现代语式和传统情结的双重品格,后者虽底蕴较浓却仍需深化与发掘,前者虽语素灵动而富有新意,却需继续完善与升华。可贵的是郑忠对自己艺术的问题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潜能的发挥也有足够的信心。当笔者草成此文时,他正在寻求到最高美术学府的版画研究班深造,如果此愿望得以实现,也许会成为他进军艺术极地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原载《美术研究》1998年第3期
作品名称:谷音系列之一
尺寸:180x97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09年
备注:2017年入选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艺术家):
郑忠几年前曾画过一些水墨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近,又看到他的新作,令人高兴。
水墨画的语言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架构中十分重要的财富。偶然性,是中国水墨画中极为有趣而又难以把握的一种特色,也是其所以吸引人的原因。郑忠在多年的探索中可以说颇有心得和成绩。
他的抽象水墨是比较多变的水与墨的交融,而又给人以丰富清新的意蕴。郑忠的画有种光感,这使得画面有了自然的生机,空间意识也变得深邃,墨色在复杂的层次变幻中,给人许多遐想。对于复杂与单纯的把握,想必学习版画的经历也给了他创作的上的灵感和经验。
胆,是很重要的,而夺魂则更难。期望郑忠在每幅画的精神指向上更上一层楼。
作品名称:碣石系列之一
尺寸:200x200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12年
备注:入选《美术报》艺术节“中国水墨现场大展”。
郑啸川(Hi艺术记者、美国东北大学艺术管理学硕士):
入伍三年后,时年21岁的特种兵郑忠在南海四十米的水下连续潜水作业八个半小时。能见度只有两米,当时的条件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全凭潜水员用手触摸。彼时他也许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大海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依然围绕着他——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至少战友们在四十年后的重聚上纷纷表示惊讶,潜水骨干跟当代艺术,那是风马牛不相及。
仅从潜水生涯的维度去倒推郑忠的水墨创作并不全面,丝绸印染工程师的经历和扎实的院校基础是撑起他创作生涯的另外两条腿。1985年退伍后,他在同年再次参加高考,并考取南通师专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丝绸印染厂做工程师设计丝绸图案。工厂的流程先是选定画样,之后小批量生产,再送去广交会订货。画样的设计十分重要,决定了工厂生产的命脉。当时郑忠并没有学习印染设计的背景,需要把美术系的所学在图案上进行转换。他订阅了十多种杂志,苦心钻研流行色和趋势。工厂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每月画十张画稿,他每月画一百张,从中挑选出十张。一番全力以赴之后他迅速上手,画稿入选率很快便高达80%以上。回想起这段经历,郑忠十分感慨,这对他日后乃至今天在创作上对色彩感觉的理解都依然有很大的帮助。当时他每月都会收到总公司寄来的世界名模大展的图片,在中国的美院设计系仍处于摸索阶段时,他因为中国丝绸设计的优势而先人一步地了解到国际色彩的趋势,且较早地进入到国际当代艺术的领域。
为了业务的精益求精,1991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报名参加美国西东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版画家廖修平先生主讲的“现代版画研修班”习得综合版画的技术;次年,他在浙江美院版画系举办的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大卫?西维伯格主讲的铜版画研修班学习铜版技术;接着在江苏省版画院的研修班进修了水印木版。丝网版则是在工厂任职期间研究丝绸印花时无师自通。郑忠很幸运,80年代末,工厂正值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花六千多万元引进瑞士、意大利的布动自动印花机成套设备。他从设计图纸入手,加上科技印染设备和材料,触类旁通,自成体系。
因为《惊蛰》在1996年的中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上引发剧烈讨论,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的广军、时任副主任的吴长江和时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的谭权书三位教授,直接从广州的版画年会飞到南通海安,惊叹于郑忠工作室内汗牛充栋的作品。说是工作室,其实就个足够容纳铜版机和等身作品的旧房子,这时的他还根本没想过卖画。一行人看到《惊蛰》以外还有海量的作品,便提议给他举办个展。由广军牵头,联系中国美术馆,便有了次年,即1997年10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郑忠丝网版画展,也是他的首次个展。
左起: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的吴长江、时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的谭权书和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的广军在郑忠画室
郑忠丝网版画艺术展开幕现场,中国美术馆,1997年11月11日
左起:海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储友杰、《美术》杂志社社长王仲、南通市人大副主任沈启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谭权书、艺术家郑忠、江苏省版画院院长李树勤。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郑忠画展开幕式,参观画展并亲切指导。
郑忠入选《美术观察》杂志1997年第五期“美术名家”
个展过后,郑忠了解到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究生班的机会,想到自己尚缺石版的技巧便义无反顾地北上求学。石版与素描是相通的,南通师专的三年教学只是浅尝辄止,央美的学习同时解决了他的素描问题,两年后他的素描习作入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素描教材,自此打开了专业技巧“先天不足”的心结,他更加有底气了。
郑忠素描(入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精品邀请展》)
郑忠石版画作品,荣获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品奖
郑忠的水墨始于“谷音”系列,与其说是观澜周边山谷的声音,倒不如说是他内心的追问与自省。之后便是“碣石”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他看来,山的脚底就是海的深处,山是从海底慢慢长出来的。而后的“极地”系列和“山居图”系列则是兼具对水墨艺术的畅想和对古典形迹的追寻,均是过渡阶段的实践。
《碣石系列之二》200×200cm 纸本彩墨 2012
《碣石系列之二十二》200×200cm 纸本彩墨 2012
回到海洋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为太和艺术空间的负责人贾廷峰在某次展览上看到他的作品后建议结合他独特的生命历程创作新的作品,而多年前在海底踽踽独行的经历,在他身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也势必会在外部力量积蓄到峰值的时候爆发。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体验是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也是郑忠自始至终的创作本源。从生命起点和文化起点双管齐下,便有了“海韵”系列和“云梦”系列。画海的人很多,他的海有别于他人,水在其中不是平面,而是立起来了,源于他全方位观察和浸没在海里的重度体验。
2020年年初的疫情将所有人都困在家中,少了社交和应酬,对很多艺术家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潜心创作期。但郑忠经年累月的生活就是长时间地与自我对话和相处。他在家乡的画室回顾曾经的旧作又有新的发现。他曾觉得,在版画上出道即巅峰之后自己再也无法创作出像“米字格”和“惊蛰”那样好的作品了。彼时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抓住了当下生命中的激昂。而多年之后他悟到了所以然,兴奋地又产出一批作品。在新作中,创作媒介更加多元,突破水墨的禁锢,向综合材料拓展,海的形象更具象了,从看海是海,到看海不是海,最终归于看海还是海。
作品名称:云梦沧海系列之一
尺寸:180x97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21年
作品名称:云梦沧海系列之二
尺寸:180x97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21年
作品名称:云梦沧海系列之三
尺寸:180x97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21年
作品名称:云梦沧海系列之六
尺寸:138x45cm
材料:宣纸、水墨
创作年代: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