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婉顺墓志》看颜真卿书法传承脉络
颜真卿《罗婉顺墓志》碑刻(局部)
今年夏,陕西秦汉新城唐代元氏家族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颜真卿早年所书墓志《罗婉顺墓志》 。1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 《罗婉顺墓志》的出土,对于研究颜真卿书法传承脉络与颜氏家族书法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
《罗婉顺墓志》基本情况与相关人物
罗婉顺墓志志盖、志石,尺寸均为51×51 (厘米)。志盖周边线刻缠枝花草及四神,刻有“唐故龙门令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之铭”篆书16字。志文楷书728字, 27行,满行28字,志文开头为“大唐故朝议郎行绛州龙门县令上护军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铭并序”,志文中有“外侄孙特进上柱国汝阳郡王琎撰,长安县尉颜真卿书”字样。这段志文开头涉及的人物主要有龙门令元府君、罗氏、汝阳郡王琎、长安县尉颜真卿。现就人物关系简要梳理:
元大谦(641-718),字仲和,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孙。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氏改姓“元” 。延载元年(694年),初仕姚州都督府(今云南西北部)录事参军,后历任陇州(今陕西省西北部)司仓参军、右骁卫长史,开元六年(718年)三月十三日卒于绛州(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县令任上,享年58岁。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祔于京兆府咸阳县武安乡肺浮原先塋之侧。
罗婉顺(?- 746) ,字严正,鲜卑族,河南人,“后魏穆帝叱罗皇后苗裔” 。“后魏”即北魏,区别曹魏。北魏穆帝是拓跋猗卢(?- 316) ,皇后为鲜卑族叱罗部人。北魏孝文帝时,拓跋氏叱罗部改为罗姓,这就是碑文中所说的“文帝除叱,以罗为姓” 。此为罗婉顺“罗”姓之由来。罗婉顺高祖罗昇,曾祖罗俨,祖父罗福延,父亲罗暕,罗婉顺为罗暕二女儿。罗婉顺于天宝五年(746年)四月,卒于义宁里家中,死因即碑文中所说“天宝五载……因寒节永慕,兼之冷食,遂至遘疾”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迁合于夫君旧塋。即碑文中所说“天宝六载,丁亥,律应夹钟,日在奎建,癸卯丁未朔己酉土破,迁合于元夫君旧塋。 ”“律应夹钟”指奏乐的曲调是“夹钟” ,“日在奎建” ,太阳在奎星和建星之间,“癸卯丁未朔” ,应是清明谷雨之间。
朱关田《中国书法家全集·颜真卿卷》讲:“746年,四月,以清白为关内道黜陟史王鉷荐举,由醴泉县尉陟长安县尉。 ”留元刚《颜鲁公文集》云:“天宝六载丁亥,公年三十九,正月,迁监察御史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 ”若根据留元刚记载,罗婉顺合葬时,颜真卿已经迁监察御史了。那么,就有可能是留元刚记载有误,或者虽然任命颜真卿为监察御史,但颜真卿还在长安尉任职交接,实际上还没有到监察御史任职,亦或是兼任监察御史。因此,朱关田模糊地讲“747年,以长安尉迁监察御史”也没明确讲到任职月份。因此,笔者认为,罗婉顺合葬的天宝六年( 747年) ,长安尉颜真卿39岁,此碑可补证颜真卿年表。
汝阳王李琎(?—750) ,初名嗣恭,又名淳,是武则天曾孙,唐睿宗李旦之孙,唐玄宗李隆基长兄宁王李宪(原名成器,谥号为“让皇帝” )长子,唐玄宗李隆基侄,官至太仆卿,加特进赠太子少师。擅长於弓及羯鼓,雅好音乐而且姿容妍美,深得唐玄宗喜爱,并亲自教他音律。玄宗曾赞叹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 ”称其为“花奴” 。《新唐书》记载:“琎眉宇秀整,性谨絜,善射,帝爱之。封汝阳王,历太仆卿。与贺知章、褚庭诲、梁涉等善。薨,赠太子太师。 ”李琎性嗜酒,自称“酿王兼麴部尚书” ,盛唐“饮中八仙”之一,杜甫《饮中八仙歌》赞曰:“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诗歌中“汝阳”即指汝阳郡王李琎。盛唐“酒八仙”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贺知章是颜真卿伯父颜元孙和舅父殷践猷的莫逆之交,张旭为颜真卿师。汝阳王李琎与张旭、贺知章都是好朋友。皇亲国戚的贵族元氏家族找颜真卿书丹王爷撰文,这也反映出颜真卿书法在当时已经有不小的知名度。
元大谦的侄女元自觉的姊妹嫁给了李宪,也就是李琎的母亲,后并被追封为恭皇后,由此说来,李琎应当称呼元自觉姨母,称元大谦从外祖、罗婉顺从外祖母,所以撰文的李琎在墓志里自称“外侄孙” 。
颜真卿,罗婉顺墓志书丹者,文内称长安县尉,天宝五年四月,颜真卿由醴泉县尉陟长安县慰,到天宝六年迁监察御史,颜真卿时年38至39岁。罗婉顺卒于天宝五年四月,天宝六年三月与丈夫合葬。
从《罗婉顺墓志》看颜真卿书法分期与家学传承
颜真卿书风大致有三个时期,早期当从目前所见33岁所书《王琳墓志》到46岁所书《东方朔画赞》为止,此后几年颜真卿主要忙于应对安史之乱。此期间的重要碑有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747年)、《郭虚己墓志》(749年)、《多宝塔碑》(752年)。中期当以乾元元年(758年),《华岳庙题名》与《祭侄文稿》为始,颜真卿50岁到70岁之间,这期间颜体确立了自己的风貌,重要作品有《争座位帖》(764年)、《郭家庙碑》(764年)、《麻姑仙坛记》(771年)、《大唐中兴颂》(771年)、《臧怀恪碑》(772年)、《宋璟碑》(772年)、《李玄靖碑》(777年)等。70岁后为晚期,颜真卿人书俱老,有《颜勤礼碑》(779年)、《颜世家庙碑》(780年)、《奉命帖》(783年)、《移蔡帖》(785年)等碑帖传世。
《罗婉顺墓志》书写时间介乎《王琳墓志》与《郭虚己墓志》之间,书风也是如此。与中后期相比,颜体早期用笔相对清劲,笔画“自然雄媚” ,但颜体结字自始至终都是以宽博取势,《罗婉顺墓志》也是如此,但这种开张的宽博跟褚遂良的宽扁取势有所区别。就算是最早的《王琳墓志》在体式上,与中晚期的《李玄靖碑》 《臧怀恪碑》《颜勤礼碑》等也比较接近,这说明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变化重心是在笔法上,也再次阐明笔法是书法的核心问题。所以,颜真卿多次跟张旭请师笔法,探讨的是“神用笔”之理。
天宝五年,在任醴泉尉与长安县尉之间的空闲时间,颜真卿到洛阳再次拜见张旭,写下了千古名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阐明了书法中笔法的基本原则—— “勿使无度” ,揭示了笔法最精髓意象—— “锥画沙”与“印印泥” 。
除了这篇记述之外,颜真卿两次提及跟张旭学习笔法的事。一是在为《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提到:“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说的就是38岁之前,曾多次向张旭请教笔法。一是在颜真卿《草篆贴》中提及:“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至小子,斯道大丧。但曾见张旭长史,颇示少糟粕,自恨无分,遂不能佳耳。真卿白。 ”“曾见张旭长史”“自恨无分,遂不能佳耳”表明自己曾经求教于张旭,但因天分和性情隔阂,未能深入。换句话讲,自己的书法并不是主要取法张旭。“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则表明自己书法主要源于“上祖” 。清阮元讲:“唐之殷氏(仲容) 、颜氏(真卿) ,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 ”
可以说,颜真卿书法主要源于家学,后从师学拓展,但主要还是从家学出。家学直接渊源是伯父颜元孙,师学直接渊源是张旭。从师承脉络来看,张旭书法师承舅父陆彦远,陆彦远师承虞世南和褚遂良,虞世南、褚遂良出自智永与史陵,智永传承“二王”家法。颜真卿是从这条脉络上远师“二王” ,但这条线在颜氏书风中为非主流脉络。最重要的脉络还是颜氏家学传承。
南朝以来,颜氏家族擅长书法者见称于史:颜真卿十代从祖颜延之、九代从祖颜峻、九代祖颜腾之、八代祖颜炳之、六代祖颜协、五代祖颜之推、曾祖颜勤礼与从曾祖颜籀、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父亲颜惟贞(有《萧思亮碑》拓本传世)。其中,除颜籀和颜勤礼擅篆籀外,其他也以擅长草隶书见称于世。
从颜氏家族三十五世颜之推开始,颜氏家族与另外一个书画文化世家殷氏家族六世联姻,对颜真卿书风形成重要影响。殷氏家族书画渊源可以追到殷浩,殷浩善书法,与王羲之为挚友。殷氏家族在唐代最重要的书法家是殷仲容,《颜元孙碑》记载:“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輙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 ”殷仲容书法水平极高、名气甚大。从出土的《褚亮碑》《马周碑》来看,殷仲容书法为当世一流,是殷氏家族的集大成者。殷仲容十代祖殷仲堪、高祖殷钧、曾祖殷不害、祖父殷令名、父亲殷闻礼,都擅长书法与绘画。
颜真卿的祖父颜昭甫在训诂学、书法两方面继承家学,与颜真卿从外祖殷仲容齐名于武周时期。在颜真卿父辈中,颜元孙和颜惟贞成为颜氏和殷氏家法的继承者。《颜氏家庙碑》记载颜惟贞:“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 ”从此,颜氏书法与殷氏书法合而为一,颜真卿则是颜、殷两家家法集大成者,颜真卿书法直接来源则是伯父颜元孙。《颜元孙碑》讲:“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濡笔告哀,不申万一。 ”由于颜惟贞较早过世,颜真卿儿时主要受教于伯父颜元孙,颜元孙在颜真卿的生活中担任了父亲与老师的双重角色。
因此,颜体源出颜氏家法,从累世联姻的殷氏家族吸收了殷氏书风,而殷氏书风因之前与王家累世联姻吸收了王家笔法。颜鲁公书法以颜氏为根本,融合殷氏与王氏笔意,是晋唐笔法集大成者;从盛唐以后看,颜真卿对书坛影响远超王羲之;颜真卿又为儒门复圣颜子四十世裔孙,可以而且应当尊称为书坛复圣!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