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的达摩铜像有多美
清乾隆豇豆红鼻烟壶
贵州省博物馆一尊明菩提达摩佛铜造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意志。像这样精巧的小品类文物在贵博还有许多,如西汉的漆器、明代的宣德炉、乾隆时期的鼻烟壶等等。
今年是贵州省博物馆建馆62周年。不久前,酝酿已久的《征途——贵州省博物馆建成六十周年纪念专集》正式出版。“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书中《馆藏杂项文物》章节的“鼻烟壶”“漆器”“雕刻造像”“宣德炉”等部分。
鼻烟壶
鼻烟壶是专门用来盛放鼻烟的容器。因其造型小巧玲珑,制作精美,材质丰富,形制繁多,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鼻烟壶始于明代,目前我们常见的鼻烟壶,多是清康熙以后的制品。专家们认为,清代鼻烟壶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技艺的袖珍艺术。集绘画、书法、雕刻、镶嵌等艺术于一身,利用玉石、瓷器、料器、匏器、珐琅、金属等载体生动体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研究和收藏鉴赏价值。
清代用于制作鼻烟壶的材质很丰富,有金银、玉石、翡翠、玛瑙、琥珀、玻璃、珐琅、象牙、陶瓷、果核、犀角等;鼻烟壶在装饰艺术方面也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绘画、书法、烧瓷、碾玉、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范匏、镶金银、嵌螺钿等,可谓集多种艺术之大成;鼻烟壶的造型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有扁瓶形、椭圆形、石榴形、桃形、葫芦形、灯笼形、瓜形、鹰形、象形、鱼形、龟形、玉兰花形等等各种仿花果植物形、仿人物动物形以及因材而宜的随形应有尽有,惟妙惟肖。
馆藏清乾隆豇豆红鼻烟壶(图二十),鼻烟壶瓷质,通体豇豆红,光素。釉色不均,颈肩部淡薄,现白色斑点,由上至下颜色渐深。扁瓶形,两侧椭圆型。扁圈足,小口短颈,半圆形白灰玉盖连骨勺。此烟壶造型规矩,色彩纯正,做工精细,具有清早期鼻烟壶的明显特征。
馆藏清透雕瓜形玉鼻烟壶(图二十一),白玉雕琢呈椭圆扁体瓜形。壶身纹饰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一层为主题纹,透雕瓜茎,浮雕瓜叶、瓜藤纹,枝叶茂盛;底层用细线条雕刻龟背万字纹。口部上配有翠玉斗笠形盖,盖上翠玉透雕枝叶纹钮。壶内配置象牙勺。此烟壶玉质温润,光洁晶莹,制作精美。不仅是实用器,也是一件很精美、尽显名贵的工艺品。
清透雕瓜形玉鼻烟壶
馆藏清雀脑铺首鼻烟壶(图二十二),鼻烟壶石质,壶体为上广下狭扁壶形,表面光洁,通身由雄黄、赭色、玄色斑构成不规则纹理。双肩雕饰兽头铺首耳。壶顶为翠绿圆形玉盖,下连竹匙。此鼻烟壶光泽柔美,体态端庄。(半透明深红琥珀,有不透明雄黄色、赭色,玄色斑称“雀脑”者)。铺首耳的装饰是鼻烟壶壶体的一项重要装饰。兽首衔环的图案诞于青铜文化,清乾隆、嘉庆时期十分流行。前期衔环较圆,后期衔圈拉长。
清雀脑铺首鼻烟壶
馆藏清茶晶刻花带盖鼻烟壶(图二十三),鼻烟壶茶晶质,带璞。浑圆鼓腹,形如鼓泡。银镀金镶珊瑚盖。壶身一面刻书笈、拂尘。另一面刻一小猫蜷卧于数枝牡丹之下,雕工细腻,画面形象生动。
清茶晶刻花带盖鼻烟壶
馆藏清京料内画山水人物鼻烟壶(图二十四),鼻烟壶玻璃质。壶体扁平,壶顶为深绿色玉盖连骨勺。一面绘仕女抚琴于竹林湖旁,眉目清晰,表情温柔,身后立一婢女。一青年侧身探头在湖石后窃听。画面布局丰满,人物神态生动传神,色彩典雅。另一面绘一老滃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泛舟江上,独自垂钓的情景,岸旁松柏茂密葱郁,淡雅静谧,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清京料内画山水人物鼻烟壶
漆器
在传统工艺品中,漆器盛于各代,历史悠久,源头直溯至石器时代,历代皆有可称道的珍品,而贵州古代的这种工艺品,从至今的发现来看,仅见汉代漆器,且数量少,保存下来的两件漆器,铭文之多,记事之完备,则属汉代漆器之翘楚,异常的珍贵,这些文字将两件器物制作的年代、地点及所需工序、管理人员逐一介绍了,把“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盐铁论·散不足》)倾众人之力,方可完成的漆器制作更具体的叙述了。
馆藏西汉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图二十五),1959年出土于清镇新桥汉墓中。麻胎,黑地,朱绘兼有鎏金的色彩搭配,形如满月,敞口折唇,上大下小,浅平底,唇边铜扣鎏金。盘身内壁绘夔纹图案,外壁绘海潮纹图案。平底中央线描凤鸟纹样。折唇背面针刻隶书铭文共61字:“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羽画紵黄釦饭槃,容一升。髹工则、上工良,铜釦黄涂工伟、画工谊、羽工平、清工郎造。护工卒史恽、长亲、丞冯、掾忠、守令史万主。”
西汉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
馆藏西汉黑漆地朱漆绘对鸟纹耳杯(图二十六),1958年出土于清镇琊珑坝汉墓,麻胎,黑地、朱绘,呈椭圆形,杯壁为弧形,底心微凹,髹以黑漆。内壁为朱漆。口沿一周绘雷凤纹。两耳铜扣鎏金,呈新月型,正面绘雷纹,背面绘卷草几何纹。这件漆器外壁有70字针刻隶体铭文:“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籥。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具有如此完备记事铭文的漆器,在国内出土汉代同类漆器中实属罕见。
西汉黑漆地朱漆绘对鸟纹耳杯(复制品)
雕刻造像
雕刻造像自古有之,常见的有木雕、玉雕、铜雕、石雕、牙雕等,造像多为保佑家庭平安、兴旺、聚财等而制,并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从大的类别上来分,主要有佛、道两类,其中尤以后者居多。长久以来,雕刻造像都被民众赋予丰富的文化涵义,且多有祈求平安吉祥之寓意。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近两千载。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馆藏明菩提达摩佛铜造像(图二十七),佛像头颅光突平滑,颅后下部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面向前微抬,张嘴露齿,瞠目,眉宇紧皱,两耳下垂,高鼻梁,面容清瘦。上身赤裸,肩胛凹洼,骨骼突现,腹部凹入,左右肋骨历历可数,后背显露出背胛与节节脊椎,显示出苦行僧的真实形象。宽松的僧裤挽至膝间,褶裥叠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意志。达摩一足上蹲,双手抱膝,与下颌相承,一足下垂,作寂坐状。一副超然物外、禅定静穆之态。铜像表面光滑润泽,棕色发黑,更显老僧深沉严谨。
明菩提达摩佛铜造像
馆藏清圆雕白玉太白像(图二十八),玉质纯净莹润、颜色青白自然。取整块玉料为材,根据玉石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以圆雕技法,随形赋意,施以雕镂,生动地塑造出唐代大诗人李白醉倚书函,持杯望月,若有好诗盘旋胸中,随时喷薄而出之情状。圆雕玉像舒畅健朗、转承启合,镌刻技巧极精湛,应为清代玉雕高手所作。充分利用原玉石的奇美材质,以恰到好处的雕琢,使雕像在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上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圆雕白玉太白像
馆藏清玉雕钟离像(图二十九),由玉雕钟离像和玉雕靠背座子组成。像为青白玉,座子为深绿色玉。钟离静坐,瓜子脸,大耳,留长须。头戴帽,两根帽带脑后系花结,飘垂搭在两肩上。袒胸露右臂,背后现腰带,右脚盘于左膝,有袈裟盖住,只见如意纹鞋尖。右手放右膝上,左手执芭蕉扇,左脚踏于底座,与凹处相嵌合。玉座为垂直整体,正中外壁隆起,内壁凹,两侧稍低,座位如长横凳,底部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周边有10个小穿孔,可能原来配有保护或固定雕像的物件,现已无存。像与座相嵌,仿佛人坐山中。像和座为白绿色,相衬很协调,是一件珍贵的玉雕工艺品。
清玉雕钟离像
各类雕刻
雕刻,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各种雕塑工艺,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牙雕、玉雕等工艺由于材料昂贵,做工又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
馆藏如商夔纹玉璜、东汉狮形琥珀饰、“仿倪瓒江岸望山图”玉雕插屏、清浮雕蜜蜡渔樵耕读坠、清圆雕狮钮玛瑙香炉、清剔红群仙祝寿捧盒等等皆是造型上独具匠心,制作上极尽精工之作。
馆藏商夔纹玉璜(图三十),二面刻夔纹,器形很薄,刻工精细,两端各有一孔。璜最初作为祭祀典礼之用,到秦汉时期多用作佩饰。
商夔纹玉璜
馆藏东汉狮形琥珀饰(图三十一),为深咖啡色装饰品,呈狮形。四足卷曲而坐,阴线刻划出四肢和嘴、鼻等五官的轮廓。整体雕刻简练,仅用寥寥数刀,就将其刻划得十分逼真,使人领略到它肥硕健美的身躯。我国自古不产狮,狮形图案两汉时期才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地流行,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雕塑题材。这一饰品的出土,再次印证了当时中原文化对贵州的影响。
东汉狮形琥珀饰
馆藏清“仿倪瓒江岸望山图”玉雕插屏(图三十二),玉为秋葵色,背面棕黄,整体呈锲形,就天然原玉依形略加雕琢而成。屏面雕山水人物,右侧中部和下部突出位置雕刻有古松、茅亭、人物、渔船。左侧中部雕刻有树林,屏下部凹下区雕有帆船二只,山水江岸尽在玉材天然造型中显现。左上角空旷处阴刻楷书:“御题倣倪瓒江岸望山图并用其韵:不留烟霭快初晴,了了岚光入眼明。笑我曾同高士兴,隔江亦复远山横。钱塘秦望应如昔,百傅苏公只剩名。若向锦贉论气韵,输他老骥婺前程。”款为:“臣陈用敷敬书。”下有方印“臣專”。此屏利用整块天然玉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琢,虽然加工不多,却能将近景江岸、树木、人物、风帆和远景的山势重叠完全表现出来,并用诗句深化画面意境,融诗画于一体,将元末画家倪瓒《江岸望山图》表现得淋漓尽致,确为一件上乘玉雕作品,具有很高得艺术价值。
清“仿倪瓒江岸望山图”玉雕插屏
馆藏清浮雕蜜蜡渔樵耕读坠(图三十三),坠子呈扁平卵形,上无卵尖,有二穿孔可系带。通体呈红褐色半透明状,绢丝、云纹肌理细腻,充满蜡质光泽,含蓄高雅而兼具幻妙。作者巧妙利用蜜蜡原料,在不规则的平面上,循形雕琢山水舟船和人物。其中一面雕刻渔、樵、耕、读四组人物场景,并在中部雕突起的山石树木。栩栩如生地传达出“采樵过野逢渔父,理钓临溪听读书”的意韵。在坠子的另一面中部,雕刻有二人棹舟捕捞的情景,舟下的水波荡漾,河岸周围的树木清晰可见。蜜蜡坠上构图饱满,繁而不乱,山石、江水、渔舟、树木等虽有高低起伏,然位置经营得当,远近虚实,层次分明。所雕六人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增添了雕刻内容的丰富性和故事性,给欣赏者更多的玩味与乐趣。古人尚古,以情节典故化作图案,雕饰于蜜蜡坠上,寓意深远,用心煞是良苦。表现了古人追求宁静闲适,蕴蓄典雅安逸,自得其乐的精神意境。从意境到风格都具有清代文人的情趣,所营造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令人神往。
清浮雕蜜蜡渔樵耕读坠
馆藏清圆雕狮钮玛瑙香炉(图三十四),由整块玛瑙石雕成,质地细腻如脂,颜色白中闪青、略带紫色,晶莹而雅致。直口,鼓腹,三象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契合于法理,常以之喻佛教中的三宝。每只炉足与炉身的结合都采用浮雕的手法一体成形。腹部左右为圆雕、透雕的铺首衔环耳,造型端庄稳重,打磨细腻圆润。平盖与炉口为子母口套合,盖上雕一狮钮,狮子四脚站立,脚下镂空,作摇头摆尾状,十分生动。相传狮子也就是龙的第五子狻猊,喜烟火,又好坐。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座,或者雕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以喻佛祖普渡众生的无上勇气。香炉下是三棱状红木底座,如意形三足向外撇,盘面上有三个圆涡,三象腿炉足嵌置其中。底座边雕饰有如意、莲瓣和镂空花草,典雅大方,与香炉和谐统一。
清圆雕狮钮玛瑙香炉
馆藏清剔红群仙祝寿捧盒(图三十五),清代乾隆皇帝为其母后寿辰所特制的礼物。盖与盒为子母口套合,圈足,深红色,体扁圆,呈十二瓣连弧形。盖面上浮雕群仙祝寿图。图中有仙山楼阁,古松茂盛,溪水潺潺;52个人物形态各异,每人手持不同的贡果礼品;在山水间鱼鹤、鹿、鱼、蟾悠然自得。正上方有楷书阳文“御制诗”一首:“和风润气满帘笼,慈寿无疆祝上宫”。盒底有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在祝寿图之下面,还有多层雕刻,图纹四组:雕蔓草纹、二龙抢宝祥云纹、连续回纹、齿叶纹。所有图纹精雕细琢。一幅奇异美丽的景观。此捧盒还采用了工序繁复的铜胎雕漆工艺。雕漆即以木、铜、锡等材质制胎,然后在胎上涂漆,一般在200至400遍,半干后绘图雕刻,打磨,抛光而成。从此捧盒的制作上可以看到当时的雕刻和雕漆工艺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清剔红群仙祝寿捧盒
宣德炉
用铜炉焚香烧炭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还有的就是用来供祀神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世称“宣德炉”专指宣德三年皇宫所造香炉,当时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都难以达到宣德炉的品质与神韵。
馆藏明宣德款象耳铜炉(图三十六),该炉器体丰厚,质地精纯,形式端庄大方。器表呈现褐、黄色斑痕,部分黝黑如漆,古朴斑驳中透着精美。器底及座面上,有红色一层,深处近于紫绛。炉口沿宽平,略外侈,扁鼓腹,圈足。腹上部饰一对象首形耳,象鼻下垂回卷连接器壁,形成半环形耳。塑造生动、简洁,通体光洁、细腻。底座面凹,恰好置入炉足,座足镂空呈五朵如意垂云,以环带相连结,构成透空形状。座心留一圆孔,可窥见炉底阳文篆书“宣德”二字款,可见构思之灵巧。
明宣德款象耳铜炉
(作者系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文图片由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