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论写生:树无一寸直,石无十步真
黎雄才论写生
树的重心尤其要特别注意,由大到小是画树的大原则,即干至枝至梢是必然之理(但有例外,则必有原因,如裂开或瘿或伤者),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总是稀疏的。
画树多是笔笔见笔,无皴擦点染可藏。
穿插有致,此画树的要诀,切忌根顶俱齐,在同一画面中有十棵树以下的要务求变化,不使雷同。
老树如老人,纹理多而清楚。城市中的树经人为修剪者多,故不能极其自然之态,但仍可以画。画树要 如画人一样,严格要求。
画树要苍健老硬而有姿态。平原肥沃而土厚者之树少露根,石壁悬崖之树露根的较多。
春英——叶细而花繁;
夏荫——叶密而茂盛;
秋毛——叶疏而飘零;
冬骨——只有树枝,但亦有因地而异。
树与山石有密切联系,山的丰茂华滋之态,有赖于树木来体现。
深山密林之中,间有枯树,这是自然之理。树亦多直干参天,以其密而迫使向上,吸取阳光。
画树要注意特点,树类很多,东南西北,生长规律 各异,春夏秋冬,风晴雨露,时而不同,须不断观察,不断研究。
大凡树之枝,一般都是向上生的,下垂者乃死枝也。
石之皴法要参互而用,浓笔要分明利落,使其层次更清楚,淡笔多而不乱,纹理有一定规律,并做到笔简而不觉其简。
时代变,事物变,艺术家的思想也应该变。但无论如何变,还是从生活和传统基础上来的,否则变不出新的东西来。
能像而后才能不像,未有先不像而后能像者。
画山水必立意为先,至于意境的追求,则需各种修养作基础。
画山水要动脑筋,深入观察对象之结构,表达大自然无穷之美。平时多积累素材,更多地在观察中去认识其不同之处,故须心摹手追,深入其理。
山水大物也,咫尺之中写千里之景,故以取势为主,即重视大处。但大不忘其细,即先从大处着眼,然后深入细致。大宜远看得之,大,可得神取势,近是难得其神和势。注意大要全面,无一叶障目之碍,无失貌之病。不忘其细,即在注意大之后就要近处求之,要明察秋毫,深入其理;细能取质,深其筋骨,不忘其形,追其深度。在大的情况下必要以细为基础,写细时勿忘以大包含,这才能得其全体。
古人说神,其实就是认识通透一切,想办法把对象更提高一步,而有自己的精气神在,画面活现之意。
看山要形象化,把它看成人那样,山之四时季节,像人那样各有不同。春山如笑,有欣欣向荣之感。只有多理解,才能画得透。
在实质问题未解决,基本东西未明其理之前,夸张处理是不可能的,硬是要干,结果则是自欺欺人。
境界比较大的(场面大、东西多),构图要求完整的,应用多些时间经营。不宜贪多写全,贪多则容易概念。
作为素材用的写生要有一个中心点,宜多写多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间不足时,宜多作速写,记其最精华、最动人、最有用之处。
写生一方面是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的表现力,即按各种对象去寻求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也是创造的过程。
创作用的素材,收集应尽量具体、充足。
素材收集可分为三种:
局部素材,不很完整,而收集时对组织结构须力求明确。
整体性的素材,包括有一定场面气氛和色彩的。
备用素材,虽跟眼下创作的关系不很密切,但为了万一之需,可收集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