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水问”当代水墨大展:当代水墨如何与古书画对话

2019-11-22 15:33:1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首届“水问”当代水墨大展近日在上海苏宁艺术馆举行,展览呈现了十一位现当代水墨艺术和实践者的创作,并与苏宁艺术馆的古代水墨形成对话,从“传统-现代-当代”的水墨艺术逻辑序列,探讨水墨艺术的过去与今天之发展。

此次展览与论坛,由水墨现场与苏宁艺术馆共同主办,在水墨现场创办人许剑龙看来,这场展览通过与中国古书画的对话,立足东方文化精神,强调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特别的语言,并主动地介入全球文化格局的构成。

苏宁艺术馆收藏近三千件藏品,在此次展览中,以馆藏作品南宋画龙圣手陈容的《戏珠龙图》手卷,与当代水墨作品形成对话。展览举办期间,同时展开“传统与变革:水墨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发展”“语言与方法:水墨媒介的微观实验”“科技水墨:人工智能与古代智能”三场国际论坛,集合多位国内外的重要艺术家、学者、讲者,以国际的视野,探讨水墨艺术的未来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亚洲艺术教授文以诚博士就“传统与变革:水墨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发展”话题发言。他认为,分析水墨艺术的现代发展,不仅要从视觉空间着眼,同时,要从理论、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看待它们对水墨的影响。他以参展艺术家刘国松、王天德、仇德树等作品为例展开讨论。

艺术家李磊认为应当重视石涛的“水墨当随时代”,他认为笔墨表现的方法要跟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同时将传统水墨的精神和方法,作为营养,运用到当下的绘画中去。以下为研讨会中英国伦敦皇家绘画学院董事局主席查尔斯?索莫瑞斯?史密斯爵士、艺术家李磊等的发言摘选。 研讨会部分发言

水墨的再创造,是解放而非束缚

查尔斯?索莫瑞斯?史密斯爵士(英国伦敦皇家绘画学院董事局主席):我并不是水墨艺术方面的专家,整个艺术生涯都在研究西方艺术史,主要是18世纪的建筑和设计,之后又去了英国国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英国的美术史,可能比美国的美术史研究方向更聚焦在西方或者说欧洲美术上,我们是忽略了中国、日本、印度的艺术。

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是艺术传统的特征和特性,以及怎样在现代社会重拾艺术传统。水墨,这种传统艺术的复兴,是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的,水墨艺术的复兴,可以用一位学者的词汇形容,那就是传统的再塑造。也就是说,将水墨作为新的媒介进行再创造,它实际上是一种解放,而不是一种束缚。任何的传统都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对于创意的束缚,而应该是对创意的再创造。就像水墨艺术,它是一种工具,想象力的工具,可以帮助过去的美术家,也可以帮助未来的美术家,为他们提供更恰当、更多可能性的媒介。

水墨当随时代,把内心当中的冲动、节奏表达出来

李磊(艺术家):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一个最重大的课题,就是中国画如何现代化,中国的绘画如何现代化。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画应该怎么办?

大量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眼睛看到了西方,主要是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学习新的西方体系的艺术模式,也在这个时候,中国画开始了探索新的可能性,像徐悲鸿、刘海粟,都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植入到中国绘画,笔墨、水墨的方式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这个不仅仅是这几个人,是有一批这样的人。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西融合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到改革开放以后,加速了中西融合,和水墨的全新的创新。水墨的全新创新,它的基础是基于西方对艺术史的思维逻辑,参照西方的当代艺术的一些思想、方法,对水墨进行全面的创新,这个活动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

进入到21世纪以后,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可能性,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当中阐发出当代的文化,具有普适性、世界性、社会性的文化的意义。

面对着这样的世纪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做出什么样的实验,给予什么样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探索。

画画的人是干什么的呢?画画的人要把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是画画的人要做的事情。说到底,你画画的东西,是跟自然、天地之循环的自然的规律相吻合的。这个相通,我们的古人一千多年前,甚至再久远的艺术创作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绘画当中,我也是力求把我内心当中的冲动、节奏,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节奏当中的原则,是我们中国绘画传统的原则,这个传统的原则,我觉得它是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限制。

所以我们在认知水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说,你们已经做的不是水墨了,当然如果具体说,水墨当然是用笔墨纸,还有这些东西相接触的时候所形成的痕迹,我们会说这个是笔墨,这个也是水墨,但是我们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社会,我们面对着信息的流通,我们运用传统的办法还够不够?我觉得是不够,不是不好,不够我们要创作一个新的时代的方法。

水墨当随时代,也就是说你笔墨表现的方法要跟时代的发展相关联,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但是笔墨当随时代,并不是说不要传统,我们应该把传统的这些好的、具有时代穿透力的这些精神和方法,作为我们最好的营养,运用到我们的绘画当中去。

我觉得水墨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它可以给世界艺术庞大的结构当中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可能性,这个恰恰是我们从传统中来,吸取了传统的营养,同时我们又面对今天的可能性所提出的答案。

水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的选择

王劼音(艺术家):我觉得这个水墨好像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画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的选择,我是搞版画的,后来又搞油画,基本上是到退休了以后才搞水墨。

中国画怎么样在当代的环境下自然的、自由地生长?

我们画水墨画的人,我觉得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你不能当代,你一当代就西方化,很多中国的水墨画看起来好像很当代,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它的祖宗,可以找到它的师傅,都是从西方的画册里面把它搬过来,挂在中国的宣纸上,还是没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刚才李磊先生讲到中国传统的问题,他说他把他的作品跟怀素这些放在一起,我觉得蛮有启发。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搞当代,上海有很多搞现代水墨的艺术家,我觉得反而是非常的传统、非常的中国,反而许多画中国画的人,非常的不传统,我觉得特别是中国的人物画,我觉得完全不是中国画,完全是苏联画。

我有很多画画的朋友,他们说中国画现在不行了,好像没有力量,色彩又不鲜艳,也没有厚度,一张宣纸。宣纸那么薄,办展览放在油画旁边,没法和油画比,也有人非要在宣纸上面跟西方人硬拼。实际上中国画弄不出油画的效果,我觉得水墨画平静如水反而是它的特点,要把平静如水做好了以后,反而跟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大家拉开一个距离,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了。如果这个世界扁平化了,大家的面貌一样,那就很可怕了。

我想,从总的世界的艺术角度看,我们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水墨怎么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这个声音是真的声音,不是假的声音,能够从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我们是会有些成果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