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劳动在画中(7)修路架桥

2022-07-26 10:20:01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关山月 新开发的公路 1954年

关山月 新开发的公路(局部)

龙廷霸 修路 1950年

佚名修路50年代

1950年,时任广州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华南文联委员、全国美协常委的关山月(1912~2000),在开学典礼上作了《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讲话,至此开启了他在新中国探索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他和很多那个时代的画家及知识分子一样,也积极投入改造旧国画的潮流之中,创造出了很多重要的作品。1953年,关山月随中南美专迁校到武昌,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兼附中校长。他在“为建立中国画教学的新体系”的努力中,同时用创作反映新的生活,表现新的时代。当关山月1954年秋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117 cm×94cm)出现在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之后,不仅是表现山区或山村的题材成了美术创作或展览中的时髦,而且新山水的样式也由此而成为一种模式:这就是在传统山水的格局中添加一些新的符号,如公路、汽车、电线杆等,使之成为新的建设成就的标志。在《新开发的公路》中,那千年以来隔绝人世的深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原始生态,都被新开发的公路所打破,而这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中国画本体上的审美观的变化,也在新中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同时期一系列新作品的出现,《人民日报》于这一年的5月3日特别发表了社论《争取我国美术的进一步繁荣和提高》,指出:“面向现实,运用现代的写生方法,从事新人物和新事物的描写,并且产生了不少形象生动、风格新颖的作品。

《新开发的公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美展上的出现让人们为之一振,因为这件作品在传统山水格局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时代气象。山河还是旧山河,山水已是新山水。无疑,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行旅题材,都是围绕着山间道路所展开的,只不过那是文人所心仪的那种感觉。因此,范宽的《溪山行旅》所表现的正是山中所特有的那种气象——无人之境中的行旅,山的雄伟与幽深,所伴随的是行旅的孤寂。其中“探幽寻隐”又有了另外的意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而建构山水境界的“幽”,正是一路自然中的各种美妙,崇山峻岭与飞流瀑布,与之相关的高远、平远与深远,以及各种皴法,都表现出了中国独有的山水不同于风景的文化景观。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到明代沈周的《庐山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人的笔下形成了文人理想中的文化关系,因此,偶尔出现的山中道路上的点景人物,都是在一种出世的个人生活方式中,显现了无数唐诗宋词中所表达的意境。而人们不会关心这路的状况,更不会关心这路是谁修筑的,相反,在画面中常常有着隐去道路的表现,以“深山人不知”的诗情画意表现出闲情逸致。

曾景初 修建成渝铁路 1951

石鲁 夜(兰新路上)50年代

方济众 开山辟路 1954年

方济众 兰州黄河大桥(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

黃永玉 火车开向南方

“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天,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时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溪、石涛的山水吗”。徐悲鸿的这段话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那些旧社会过来的美术家的思想变化。显然,他在新中国的地位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家,所以,他的转变尽管有他一贯秉持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可是,时代的激发所促成的转变也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徐悲鸿的转变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中,应该说有着重要的示范性的意义和特别的号召性。

从改造国画开始,走出画室的写生为此后建设主题的流行创造了契机;而由国画写生引发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讨论,则为建设主题的兴盛奠立了理论和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新开发的公路》应运而生。《新开发的公路》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其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大大改变了传统山水画长期以临摹仿古为正道的风气,把艺术从个人的境思想界中转移到为社会服务的新的时代氛围中。它的重要性是其在新中国初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启示性,以及对于整个中国画界的影响。

石鲁 盘山路 1953年

石鲁 祁连山下铁路建设工地,1954年

与《新开发的公路》异曲同工的是,艾中信1954年创作了巨幅油画《通往乌鲁木齐》(100cm×400cm)。作品表现了兰新铁路建设工地位于祁连山脉乌鞘岭一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是艾中信去乌鞘岭兰新铁路工程队体验生活后的有感而作。显然,该画也全然改变了风景画的意境,而以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展现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时代盛景。全画以中国画构图中的平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布局,表现了西部风光中独特的蓝天白云与雪山的相互辉映,其潜台词依然是千年的土地翻了身,在这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设工地上的机械劳作,烟囱林立,厂房栉比,由近及远的无数的帐篷,以及迎面而来和远方奔驰的列车。显然,这是一幅独特的宽银幕式的风景画,五月大雪后的祁连山的皑皑白雪与草地所呈现的勃勃生机,正是这个时代中铁路建设热潮的风景。虽然反映这种建设的主体在画面上则占很小的位置,有点像传统山水画的点景,可是,这种强烈的大小对比在这幅画中更加显现出在西部建设铁路的自然条件的恶劣,更加表现出人定胜天的时代精神。

艾中信 通往乌鲁木齐 1954年




艾中信通往乌鲁木齐(局部)

倪贻德 建設中的長江大桥 1956年

1954年,中国美协举办了“全国版画展览会”,这是检验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一次重要的展览,在全部展出的200余件作品中,有一幅表现新中国铁路建设的作品《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力群在其《版画艺术的新收获》一文还专门提及;“梁永泰始一位从事木刻较久,然而还比较年轻的木刻家,他在这个展览会上有一幅单色木刻叫《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很受大家的欢迎。它描绘火车第一次从深山丛林中的高架桥上通过时,汽笛一鸣,惊动了山林中的住户们——野鹿乱跑,群鸟起飞,以表现祖国建设的新气象。他以细腻的刀法和清晰的调子刻出了我国南方大山中的繁茂的森林和美盈的草丛。这幅画的构图颇有些中国山水画的味道,然而这风景的情调却是崭新的,它壮丽而深远,丰富而清新。在画面前景上奔跑的野鹿,是那样的生动而健壮,那受惊的神情和准确而生动的形体,对我们有极大的魅惑力。整个画面是非常美丽的,因此它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喜爱。”


梁永泰 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 1954年

如果说关山月的国画《新开发的公路》是表现“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通了公路,那么,梁永泰的版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则是表现了“新开发的铁路”,它们异曲同工,都表现了新中国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尽管梁永泰的作品后来因为画面中的桥梁引起了争论,但作为这一时期表现铁路建设的版画作品,却可以说明交通建设在这一时期的不同画种和不同展览中,都成为受人关注的重要的题材。而这之中的核心问题,正如同梁永泰所说:“当我开始创作《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的时候,是由于感到今天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铁路的建设有着飞速的发展,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参加建设者和自然作斗争的艰苦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并且由于我曾经在铁路工作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就激发起我歌颂这方面的成就的情感。”

佚名公路修上大巴山60年代

宋广训 勘测铁路新线 1953年

刘艺斯 修筑成渝铁路 50年代

佚名 为铁路而歌 50年代

李桦 修铁路 套色木刻 1959年


那畹蘅 武汉长江大桥50年代

梁永泰 大桥在建设中(管柱代替了沉箱)50年代

李斛 长江大桥钻探工程 1954年

黎雄才武汉长江大桥八个桥墩施工中1956年


黎雄才武汉长江大桥八个桥墩施工中(局部)

钱松喦 劈山开道 1959年

钱松喦 双轨铺上黄土高原 1959年

钱松岩 一桥飞架南北 70年代

钱松喦 江上宏图 1972年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

临时闭馆通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3月16日(星期三)起,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临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陈履生博物馆群

2022年3月15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