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领:文艺创作应自觉聚焦于时代主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80周年,其对文艺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启发意义,却仍是那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有光辉历史的。这种自觉建立在家国一体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建立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伦理基础之上,反侵略、反剥削、反腐败,追求进步、鞭笞落后,代代相传。近现代、特别是“五四”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自觉性空前提高,出现了鲁迅、茅盾、巴金等一批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文艺家,出现了“左联”等先进文艺组织。但“自觉”有程度之分,整体上的自觉,并不意味着个体都自觉;思想上的自觉,也不意味着行动上能自觉。正如《讲话》所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启发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进一步纯洁思想、付诸行动,以高度的自觉性到人民大众中去、到工农兵中去,用自己的创作为他们服务,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事实证明,座谈会和《讲话》对自觉的启发收到显著成效,许多文艺家自觉下沉到斗争前沿和群众生活之中,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革命斗争上推出大批优秀作品,在文艺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话》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告诉我们,“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之中。其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围绕时代主题开展创作,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因为这种时代主题能集中体现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本质,与人们的命运、期待紧密交织,具有深厚的人生意味和历史、美学价值。在《讲话》发表的年代,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实现民族和人民解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文艺工作者必须把主要精力用在这一主题上,使文艺创作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下,我们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进由传统向现代的伟大转型,应对诸多挑战、赢得伟大斗争,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倾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很好地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但还应该看到,民族伟大复兴为文艺创作提供的空间十分广阔,还希望有更多文艺工作者积极接受伟大时代主题的召唤,走出“杯水风波”的小志趣、片面自我的小圈子,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当然,文化“自觉”意识和实现“自觉”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每一位有志于民族复兴的文艺工作者,都应深入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觉接受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启发,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文艺创作提供扎实的观念基础。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认识的“自觉”落实到行动的“自觉”上去,向一线劳动者学习,向各行各业学习,体验生活,与基层群众身心相融、感情相通,推出更多优秀之作。如果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甚至道听途说就动手创作,那就不是真正的“自觉”,也无法具备创作所必需的情感基础。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