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毕业展: 从观看性到认知性

2022-07-26 10:14:54 来源:美术报 蓝庆伟(成都大学)

疫情持续近三年,对于学制普遍在四到五年的高校学生来说,显然将成为改变他们后续人生的重要记忆。在教学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美术学院,在疫情面前也被一视同仁。从2020年开始,伴随着线上教学、讲座这一超越空间知识获取方式的常态化,文化数字化成为新冠疫情以来最大的趋势。网络数字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其受关注度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可以看到。

数字化的战略化发展,预示着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变化,以图片、视频类为主的社交媒体在新冠疫情之后连年爆火,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与娱乐休闲时的主流选择。同时,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也一改往日以图文为主的新闻形式,更多地以短视频、视频号这种更为直观、深入的传播方式展开,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做重要宣传时几乎都会采用影音兼备的数字媒体手段。

于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而言,毕业展无疑是大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次展现,它承载着每个艺术毕业生在学业成果、艺术灵性、创作手法上的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艺术毕业生从学业向职业的一次转变,甚至是四年学业中最为正式的个人宣言。每年春夏之交是艺术毕业展绽放的时间,与新冠疫情前“火红的六月”所不同,曾经人潮人海中的线下观展逐步被线上展览所代替,即便是线下的展览也大多会将主要内容同期线上化。在线上毕业展的呈现中,网络推文的形式较为常见,主打方式是对线下毕业展的线上模拟或直接呈现,用平面化的推文构建着一个线下实体展览的线上版,比如从“展览前言”开始,逐步展现毕业生信息、毕业创作照片、创作说明、指导老师评语等。

但数字化展览不应该是简单地将线下展览线上化、推文化,而是要找到线上、线下展览认知体系的差异,了解如何应对这种线上、线下展览的冲突与融合,需要从数字化展览的特性出发,强调毕业展从观看性向认知性的转变。

观看性是线下模式毕业展的属性,强调观者与作品间的对话以及与作者间的交流,是最为直接的面对面。而线上展则不然——它虽然突破了观众的空间壁垒,也打破了展期的时空限制,但优势背后所缺少的是观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性认知,推文的形式往往让观者将众多信息随手划过,用对普通网络图像的认知来定义完整的毕业作品,这显然将毕业作品狭义化,观者的观看时间和感官感受都被大大缩减。

认知性的线上毕业展则遵循数字展览的特性,强调跳出毕业展自身的桎梏,在“布展”时以数字展览和传播的方式为主,着力在线上毕业展览的认知性和艺术家个体性上做文章,通过观众信息接受的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来构建毕业作品背后的知识结构和创作过程。与线下展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直观性、作者沟通的及时性相比,线上毕业展更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充满着随机与偶然。

如何让观者在线上了解更多作品、作者的信息是数字性毕业展在认知建设中的关键。与数字媒介技术的科技性作品不同,以平面化为主的毕业作品,在线上的呈现仅是一张或数张图片,但数字化的手段却可以将其呈现更为丰富的影像故事。以数字科技中最为简单的视频为例,认知性故事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作者出境,介绍创作理念;二是过程记录,全面呈现创作过程;三是他人评述,增加客观的视角与评价;四是空间化展示效果,搭建不同虚拟化作品呈现空间。便捷的视频剪辑软件为视频制作提供着保障,视频这一时下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而视频在手机上的近距离播放比线下展览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合适的编排方式使其比起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具备更多的温度。数字化手段的第二种形式是会议直播,这一在线授课的普遍手法,亦可以用在创作者与观看者的网络面对面中,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来完成作者对不同观者的交流与问题回答。除此之外,互动性、游戏化等手段均可在数字化毕业展中实施。

在具体的方法之外,数字化展览从观看性到认知性,在呈现观念上还需完成毕业展览群体化向毕业创作者个体化的转变。既然环境无法改变,就尽量让自己适应环境,施展智慧解决问题,劣势反而有可能转化为优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