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图)

2022-07-14 03:33:32 来源:网络整理

格哈德·里希特 1024 Farben 96.3cm×96.3cm

伦敦苏富比夜场结束后的成交额为1.74亿美元,是伦敦分部有史以来最好的当代艺术专场成绩。来自弗朗西斯·培根创作于1961年的一幅《Crouching Nude》成为全场成交价最高拍品,1333万美元对得起这件首次出现在拍场上的“新秀”身份。全场买家来自14个国家,拍品数目成交率为89.8%,按价值计算则是93.9%,29件拍品成交价逾千万美元,45件拍品逾百万美元。

开场最先出现的34件拍品来自“杜科肯珍藏系列”(The Duerckheim Collection),共囊获9666万美元,几乎每一件都找到了新东家。这批藏品的特点是拥有相当多的德国艺术家作品,比如希格玛·波克与格哈德·里希特的当代艺术画作。

接下来介绍在此次拍场上表现相当不错的当代艺术品以及与创作它们的大师们之间的故事。为什幺买家会喜欢波克的圆点与沃霍尔的汤罐头?里希特的心智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还有村上隆:你会把他画的水母眼睛挂在客厅与卧室吗?

弗朗西斯·培根 《Crouching Nude》成交价为$13,330,132 TOP10排名No.1

“在1959 年至1962 年间,他陆续完成了十二幅以此为主题的画作,其中在1961 年完成的 《Crouching Nude》 是最不凡的作品之一”

——马丁·哈里逊 (Martin Harrison)

1959 年培根完成了第一幅裸女图,对那时的当代艺术观众而言,这无疑是肖像画的惊人转变。在1959 年至1962 年间,他陆续完成了十二幅以此为主题的画作,其中在1961 年完成的 《Crouching Nude》 是最不凡的作品之一。就人物和背景的关系来看,这幅画是这一系列画作中最具张力的作品,对人体的柔软度也刻划得最生动。场景中的简单几何形加强了景深的错觉;狭小空间中倾斜的台座以深浅不一、具有光泽的绿色呈现;培根在1959 年底于圣艾维斯创作的作品中,也是以这种绿色为背景的主色。

画中女士暧昧的姿势与谜样的表情,同时带有情色、侵略、叫嚣和苦闷的气息,最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从很多方面来看,1961 年的这幅 《Crouching Nude》 是培根人物画当中最平静祥和的。虽然从画作的标题看不出来,但实际观赏这幅画,会让人联想到安格尔(Ingres)的宫女,只是经过彻底改造。虽然在培根心目中,安格尔也许不是最崇高,但有很多文献记载表示,他十分欣赏安格尔的画作。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培根在创作时,心中浮现的是1509 年西斯汀礼拜堂中米开朗基罗戏剧性的湿壁画 《The Deluge》 中倚靠酒桶的裸女(抑或青年)。

1959 年以前,培根画作中的人物若非正进行某种动作,就是呈现较为静止的姿态,例如就任的教宗和坐着的商人。探索移动扭曲的躯体:或蜷伏、或伸展、或躺卧、或弯腰、或爬行、或坠落,是他在人体视觉表现上的一大突破。1961 年的 《Crouching Nude》 和1960年的 《Seated Figure》 是培根最早将苍白至不正常的四肢拉得更为细瘦且极度夸张的画作。

希格玛·波尔克 Dschungel (Jungle) 160cm×245.5cm 1967

希格玛·波尔克

《Dschungel (Jungle)》成交价为$9,370,893 TOP10排名No.2

《Stadtbild II (City Painting II)》成交价为$7,546,637 TOP10排名No.3

《KOPF (HEAD)》成交价为$6,087,232 TOP10排名No.6

“我喜欢圆点在放大图像里悠游自在的移动快感。创作主题从可辨识转变为无法辨识的方式,当下情况的无法预测性与暧昧本质,留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希格玛·波克(Sigmar Polke)

希格玛·波克(Sigmar Polke) 其代表作当属1960 年代完成的经典点描画 (Rasterbild),而 《Dschungel》 更是经典之作。《Dschungel》 将波克的战后现代主义世界观具体呈现,就是充满诡诈与讽刺,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氛围,是这位画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故意以理想化的完美世界为主题,以风景画呈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史诗想像,并以普普艺术及资本家现实主义(Kapitalistischer realismus) 观点出发,对于画作技巧的本质提出严厉的质疑,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

波克将其画作结构完全透明化,不仅仅是对画家传统之历史脉络的认同,同时还有挑战及延伸这项传统的意味。《Dschungel》有着普普艺术(Pop Art)离经叛道的一贯画风,这点可由安迪·沃荷(Andy Warhol)之“按数字顺序绘图”系列画作得到验证,例如于1962 年完成,目前收藏于德国科隆路德维格美术馆(Museum ludwig)的《 Do-it-Yourself (landscape)》 。以上两件作品有志一同地透过预想的创意分离法来呈现大幅风景画,而且同样极度仰赖简单的设计、构图与色彩。波克与沃荷两位无庸置疑地都想要藉其画作质疑已完成的画作状态,亦即画家的“技法”,因此观看者会发现这些画作几乎都呈现出说教的意味。当我们将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于1964 年所完成的 《Sinking Sun》 拿来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更大的相似性,那就是除了对正统技法的正式质疑之外,波克的点描画以及李奇登斯坦的网点画(Benday Dots) 都想要以诙谐的方式,针对所嘲讽的摄影制版印刷流程个别予以模仿与解构。

《Dschungel》中大胆的斧凿痕迹不只是对大众媒体之平庸与不确定性提出质疑,还讽刺了大量生产体制下一贯的肤浅伎俩与抽象本质。波克从这段期间以来的作品比起同时期的美国普普艺术家,更能与当下流行抽象表现主义彻底划清界限。

格哈德·里希特 Schwestern 帆布油画 65.3cm×75cm

格哈德·里希特

1024 Farben (1024 Colors) 成交价为$6,999,360 TOP10排名No.4

Madchen Im Liegestuhl(Girl In Deckchair)成交价为$6,634,509 TOP10排名No.5

Telefonierender(Man On The Telephone)成交价为$5,266,317 TOP10排名No.7

Schwestern(Sisters)成交价为$4,080,551 TOP10排名No.8

Elslauferin(Ice Skater)成交价为$3,898,125 TOP10排名No.9

“我将事物模糊化,这样每一件事都会变得同样重要与不重要。模糊化的事物不再那么富有美感或匠气,而是较有科技感、完美且赏心悦目。我将事物模糊化,这样所有组成部分就能更紧密地相扣。”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轰动1960 年代的摄影绘画作品《Telefonierender》 是这位画家于这段时期在心智与画作创新上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技法与对素材的历史重点处理方式,并藉此对摄影制版大量重制与大众媒体主题的力量进行省思:相乘的表现手法与知觉的运用之间的关联性。

在创作这幅画之四年前,里希特毫无预告地大胆向巴黎一家画廊的老板桑纳本(ileana Sonnabend) 毛遂自荐,并自称为“德国普普艺术家”。不过,随着他的知名度在杜塞道夫的美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快速窜升,以及他和卢埃格(Konrad lueg) 于1963 年10 月在M?belhausBerges家具店所共同推动的资本家现实主义(Kapitalistischer realismus) 运动、在1964 年9 月于杜塞道夫旧城的诩魅拉(Alfred Schmela) 小画廊所举办的第一次个展,以及在1964 年11 月于伍柏塔尔市雅林画廊(rudolf J?hrling?ˉs Galerie Parnass) 所举办的联合展览会 《Neue realisten, richter, Polke, lueg》 后,直到此次拍卖作品的创作期间,他的画风与艺术概念已经更上一层楼。《Telefonierender》 代表里希特已经不只是一位单纯回击美国普普艺术兴起的欧洲人,事实上他已经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精致哲学。此外,当美国普普风潮毫不迟疑地嘲讽新兴的消费者主义并批评美国梦的陈腔滥调时,1950 年代末期与1960 年代初期的西德却无法形成一股足以批判及嘲讽这类文化现象的社会风气。此时的里希特与其同期画家的艺术养分来自于充满地缘政治解构气氛的新纪元,而非不断扩散的社会中庸主义。

尽管里希特作品 《Telefonierender》 的图像源自报纸简报中一位讲电话的不知名男人,他却能以画家的角度将这名男人的脸部表情由具体的匿名性转化为更广义且适用一般大众的无名氏。简单地说,照片来源图像描绘的是我们确知不认识的人物,而里希特画中人物的广泛匿名性更引人臆测其真实身分:观看者得以将各种身分识别投射到这个空白画布上未具体指名道姓的人形面具。

安迪·沃霍尔 Debbie Harry 丝网印刷 106.7cm×106.7cm

安迪·沃霍尔

《黛比·哈瑞 (Debbie Harry)》成交价为$6,087,232 TOP10排名No.6

“黛比·哈瑞的肖像画呈现了一种更为精细的过程。第一层丝网图层披覆在深粉红的发型与背景中。第二层则是以更火红的粉红色为嘴唇上色,最终一层则是为眼睛加上蓝色色调。最后,再以幻影般的拍立得处理方式聚焦这些色块:以高对比的黑白图像来呈现这位歌星的特征与飘逸的头发。”

——卡特·瑞特克里夫

这张粉红女郎是当晚夜场图册的封面,于1980 年完成,是沃荷最受瞩目的名人肖像画之一。这幅画是针对这位金发女郎所绘制的四幅42 吋肖像画中之一,另外两幅则收藏于匹兹堡的安迪·沃荷美术馆(Andy Warhol Museum),而这幅紫色版本画作已经成为沃荷经典作品中最着名的图案之一,同时也是1980 年代流行的最终肖像画指标。《Debbie Harry》完成于沃荷晚期生涯的至高点(时间上接近该世纪末期)。画中的女主角承袭着伟大的肖像画传统,将画家于1960年代对伊莉莎白·泰勒(liz Taylor)、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与贾姬·甘迺迪(Jackie Kennedy) 三位一体的永恒形象与他在1980 年代戴上小丑头套完成的最终自画像进行连结。

沃荷对玛丽莲·梦露、猫王与贾姬·甘迺迪等人像的适当处理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进一步使他的声名大噪,凭藉的是如同他早期画作中常用来描绘其他消费性产品的高明手法来描绘这些公众人物。就像金宝浓汤罐头平面广告一样,所有名人都已烙印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这些名人已经不再代表个人,而是可行销的图腾。

丝网印刷刚好适合沃荷想要将自己从作画流程中脱离的心态。运用源自摄影技术的机械印刷图像,沃荷找出了可替代传统手绘画布的方式,不但可以结合他在图像上的才能,还可让他采取具有讽刺意味的偷窥者姿态来审视当代社会。在他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沃荷就像是个高瞻远瞩的当代评论家。我们只有在沃荷最重要的作品当中,才有幸见到这位艺术家多幺投入他所热爱的绘画才艺实际操作,进而突显出画作本身的整体实际特质。当然,每个人在村上隆主题、状态与色彩对于这些意涵的放大作用之间都能找到各自有趣的解读,而本次拍卖作品的表象意涵让这些解读更具意义。

村上隆

《Superflat Jellyfish Eyes 1》成交价为$1,435,380

“我的作品中也许充满着普普风格的欢乐色彩,不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村上隆

这位艺术家自述道:“美国与英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普普文化于焉诞生,并在这些‘战胜国’的一片荣景下‘开始兴起’。消费型社会开始在这些胜利者国度兴起。不过对我们日本人而言,我们是战败的一方。我们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苦难与贫穷。我们一无所有,而且从此无法再次‘崛起’。对此,我的感想是:‘超扁平’。我的作品中也许充满着普普风格的欢乐色彩,不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Superflat Jellyfish Eyes 1》是村上隆生涯的经典之作。1980 年代,村上隆于东京大学修习博士课程,研究主题为“Nihonga”,这是在1980 年代左右风行于日本艺文界的一种极致个人风格分支,旨在恢复传统日本绘画艺术并提倡泛亚文化延续性的理念。这段期间的艺术训练无可避免影响了他日后作品中的色彩应用,不管是他那无懈可击的完美主义风格,还是特殊构图的运用等都可见到此影响踪迹。事实上,重复出现的眼睛构图与一群微笑的花样脸庞正是最显明的影响踪迹之一。

村上隆的原始美学观,虽是受到1980 年代风靡日本的卓越动漫与漫画视觉文化所影响,但实际上是针对御宅族现象而发展,这种观点所描述的是以电脑为主的虚拟生活方式当作真实生活的替代品。不过,从1990 年代中期开始,村上隆便从较具对抗性、积极性与性暗示气氛的御宅族转为拥抱可爱的卡通风格,以便以更细腻的方式来审视当代社会文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