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笺读出探花半生辉煌与半生潦倒

2022-06-02 15:02:53 来源:网络整理

探花信笺

记者尚洪涛摄

平生见过很多名人信札、手迹。平时利用工作之便游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自己也收藏了不少名人信札,有不少颇具文献价值。但是我在大唐西市古玩城前大厅地摊上第一眼看到这两页手札,目光便被紧紧吸引住了。

信是写给当时陕西省省主席祝绍周(字芾南)的,所以抬头称“芾南主席先生”,内容仅二百字,行文古雅,道出主人穷困潦倒、生计维艰、落寞无助的凄凉况味,大意是感谢祝派人给他送去了面粉之类的用品,也表达了对祝绍周的感激之情,显然是一位落魄文人的感谢信。这封信是写在十分讲究的八行笺上,书法为典型的馆阁体,但字迹遒劲秀美,颇具功力,落款为“萧之葆”。

这个“萧之葆”是谁呢?问摆地摊的卖主他也不知,只知是一封“老信”,说这字写得很好,所以和一堆破旧古玩物件摆在一起。想不到大唐西市古玩城刚刚开业,我这个老收藏在这里就遇到了一道需要求解的难题。我虽不知萧之葆为何许人,但因为其字迹书法不错,况且祝绍周又是当时的省主席,属“名人”,好在主人要价不高,先买下来拿回去再研究“萧之葆”是谁的问题。

搞收藏对藏品要反复研究,反复阅读、品鉴。因为收藏品都凝聚着那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信息和鲜活的故事。我对着这两页不足200字看似极为普通的信笺,反复品鉴其书法,反复阅读其内容,我想一般的落魄文人是不可能直接给省主席写信哭穷的,便到处查找“萧之葆”的资料,查他倒底是何许人也。想搞清他的经历,省主席祝绍周为什么给他送生活品?

待我弄清萧之葆的身世和经历后,我被他一生的传奇和写信时的生活困境震撼了。萧之葆是一位在陕西近代历史上不应被忘记而又渐渐被人忘记的人物。这封信札竟出自清末陕西最后一位探花之手,反映出一位陕西的文化名人半生辉煌、半生潦倒的生动故事和这位名人的风骨。

萧之葆(1869年~1945年)陕西旬邑人,字养泉,号筱梅。11岁在乾州应院试时以第二名的成绩取秀才,震动关中,享誉三秦,被称为“少年茂才”。20岁中举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萧26岁时会试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是探花),以庶吉士入翰林院。1898年授刑部主事,奉天司总办秋审,正式步入立法、执法仕途。值得提及的是1895年会考时,萧之葆与近代史风云人物康有为、谭嗣同为同年进士,也参与了三千举子公车上书,冀求变法。但后来与康、谭殊途,萧仕途日进,直迁法部律学教官,署理法部参议,授正三品通议大夫,渐入皇朝中枢,为法界泰斗。萧之葆一生行端操正,品德高洁,执法刚正不阿,在审理王妃与蒙古王贻谷通奸案时不避权贵,秉公决断,京城誉之为“署清如水,执法如山”。综其前半生,其不投机取巧于世,不逐禄聚富于朝,不营华屋良田,不求高冠长缨,为人卓尔不群,清之如水。

可是到辛亥革命后,萧之葆不满袁世凯及众军阀之跋扈,作为前清遗老退隐故里,蜗居旬邑东川飞云洞设馆授徒,与闲云野鹤为伴。其时,河南都督胡景翼、甘肃都督陆仙搓数度请其出山,均遭拒。宋伯鲁修《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时,萧之葆欣然参与,并于1935年带病作《旬邑县志》,当时邵力子对此大加赞赏。后来,孙蔚如、蒋鼎文等陕西政界要人先后请其任省府顾问和参议,萧均敬辞。此时萧已年近古稀,贫病交加,甚至沦落到“稻粮不继,晨夕断炊”之地步。1940年,祝绍周任省主席时派人定期救助萧之葆,以济其艰难生计。可是萧仍拒嗟来之食,后因于右任劝说才勉为接受。

萧之葆给祝绍周的信就是这个时期写的。在信中,萧之葆满怀复杂、矛盾之心情,既要固守前半生遗世独立之气节,和士大夫固有的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又要表达他不甘春秋嬗变、命运不逮,为贫病生计所累的愤懑,还要违心地向新贵们表示感谢和颂扬。不足200字的信可以读出一个跨世纪、跨朝代的士大夫在固守道德、气节,而心又行走在凄苦旅途上的迷茫。我省最后一名探花,在历史嬗变中的前后命运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萧之葆曾应毛泽东主席之请,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但终因病未果。抗日战争时期,尽管他自己生活困窘,还给八路军捐过衣物,受到过朱德嘉奖。萧之葆多才多艺,其诗“志和音雅”,其述“论高语峻”,其书画“秀丽清新”,生前著作颇丰,可惜至今未刊行传世,是为遗憾。

我收藏过不少清末和民国的名人如孔祥熙、邓宝珊等人的手札,甚至连大汉奸汪精卫的手迹也淘到了一份。然而我最珍视的还是萧之葆的这一份。因为它是出自清末陕西最后一位探花之手笔,信札中含有太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