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豪宅设计之成果展揭幕
2010年12月26日下午,艺美画廊举办了本年度最后一个展览:《迷远》——张诠作品展,展出了艺术家张诠从2007年至今的近三十幅水墨作品,这是艺美画廊自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当代水墨展览,艺术家曾梵志也前来捧场。展览主题叫做“迷远”,是策展人陈铉镁在《曲院风荷》中看到的一个词汇,她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面对张诠作品时的感受,故而以此为名。“有烟雾暝漫,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山水纯全集》
张诠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经过了多年的思考之后,他从2001年开始创作观念艺术和影像艺术,一段时间之后,张诠思考到底什么艺术方式适合自己,最初学国画的他最终觉得依然是水墨更适合于自己,从2007年开始变开始专心进行水墨的创作。
张诠的作品深邃、静谧,用基本的绘画工具:笔、墨、水、宣纸为材料,但他的水墨作品对于纸和墨的质量要求极高,据艺术家自己介绍,他所用的墨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墨,自己磨墨加水进行创作,创作方式都是用毛笔在生宣纸上不断书写“一”字,当墨渗入到宣纸中晕染开来之后,留下“一”字比划的印迹,整幅画便是由这样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一”组成。对于这种几十万上百万比划的书写,有人说他是一种工程巨大的行为艺术,也有朋友建议他将整个创作过程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张诠则认为:“我想画的是画,想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我现在的作品,行为就是行为,影像就是影像,绘画就是绘画,我想更单纯一点。”付晓东在谈张诠的作品时讲到:“张诠用无限重复的用笔‘一’划,颠覆了‘水法’‘笔法’‘墨法’。这些无个性的用广告黑盒研磨宿墨调出的乌光淡色,如同模糊的打印象素一般覆盖了整个画面。这种脱了胶的在宣纸上留出明显水痕和墨迹的笔触,在过分的重叠后,在保持某种粗糙的颗粒感觉的同时,又营造出一派恬和冲淡的气氛。”张诠依靠对笔墨的掌控,“一”的深浅、层次不同,营造出影影绰绰的怀旧感,通过书写性达到语言的自我特性。笔触间的朦胧与暝漫,营造出了梦境中的映象,这就是如展览名字之“迷远”。
展览作品题材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以水为主要描绘对象,一是以建筑为描绘对象。张诠于1967年出生在千湖之省湖北,武汉的湖更是一望无际,从湖边长大的他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品中铺天盖地的水元素已经成为张诠在创作中无法摆脱的灵魂,但是艺术家也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建筑跟张诠个人以及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关,从大家的共同感受上去说,似乎水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境界很高,而且抽象,建筑则是拥有更多的社会学的背景,他所画的《黄鹤楼》、《正阳门》等作品与我们实际所看到的建筑本身是不同的,正如我们如今所看所游的建筑景观,其实已经被改变了很多,张诠的作品是一种梦幻的描绘,从社会转型上来看,很多建筑被摧毁然后又被重建,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国家的社会关系。总体风格上讲,张诠的作品将抽象形于具象,极简与极繁对立,传统气韵境界与当代社会语境在矛盾中转化,引领观者回顾、反思。他以传统文脉为核心,从中汲取、转换,从而又是当代的变革者。
张诠是一个对于水墨变革和艺术创作极具责任感的艺术家,他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水墨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社会发展到至今,艺术创作和风格受到外来影响是无可厚非的,而怎样处理西方影响和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我们探讨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只是在中国水墨的发展中,画风千篇一律,很多人已经对水墨作品有所失望,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了更多的创作方式,人们也开始关注油画、装置、观念艺术等。而恰恰在此时,中国水墨需要有人去推进,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中去推进,将中国传统水墨发展和当代衔接起来,而且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吸力,能够将更多的文化吸收进来融合成自己的文化,张诠一直在努力尝试这种衔接和融合。
年轻批评家杜曦云认为:“张诠的水墨实践,从样式上与中国传统绘画差异很大,但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自觉与不自觉的联系,虽然欲说还休,但又欲罢不能。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母体文化,其实有它超越于当时文化语境的普适性。当然,正如‘复古’的本意往往是正本清源,张诠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与转换,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片面与浮躁进行补足与修正,以期更好的 重新上路。这时,对传统中具有超越性的部分的汲取和转化,以及和当代艺术的融合,是继续推进当代艺术的路径之一。”
张诠 2008年作 水 400×945cm张诠 2008年作 八一游泳池 纸本水墨 250cm×191cm张诠 2010年作 竹影-1 250×19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