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宠妃画像辗转流离百余年
纯惠皇贵妃像,油彩纸本 54.5×42厘米
与此幅画法相近肖像画包括:《乾隆皇帝半身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孝贤皇后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慧贤皇贵妃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嘉妃半身朝服像》(法国多勒美术馆收藏、《婉嫔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等。
郎世宁的这幅作品,曾被八国联军掠走,后流落美国、香港
又到北京拍卖季。10月18日,以“加快北京拍卖市场发展,促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为主题的2010北京拍卖季在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大厦开幕。在随即举办的文物艺术品拍卖精品联展上,出自意大利籍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之手的纯惠皇贵妃像尤为引人注目,有望挑战历届北京拍卖季单品成交价纪录。
西洋画笔写真容
纯惠皇贵妃(1713-1760),苏氏,亦称苏佳氏,苏召南之女。雍正时,入侍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帝)藩邸为格格。1735年乾隆帝即位后,苏氏初封为纯嫔,乾隆二年晋纯妃,十年晋纯贵妃,二十五年四月晋纯皇贵妃,同月十九日薨,年四十八,谥曰纯惠皇贵妃。葬河北遵化清东陵裕陵妃园寝,位居诸妃之上。
细观此幅油画仕女肖像,画中的青年女子仪态端庄,头戴貂毛冠,身着黄底绣团龙袍服,佩戴着晶莹硕大的珍珠装饰,衣着装束尽显其高贵的满清后宫妃嫔身份。由于画上无任何身份明示和画家署名,人们只能通过存世的其他清宫后妃画像来做出判断。
通过对比与此画中女子容貌一致的肖像有两幅,一是作于乾隆元年的《心写治平图卷》又称《乾隆及后妃像卷》(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中的“纯妃”;二是由私人收藏的《纯惠皇贵妃朝服像》,上有乾隆帝御笔亲书的“纯惠皇贵妃”几个字。所以画中的这位神秘的女子并非无名,她应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妃嫔之一――纯惠皇贵妃。
那么,在确定了画中女子的身份之后,人们又是如何断定它的作者的呢?从传世的大量清代宫廷绘画来看,帝后的御容即正式肖像上,画师是不具名姓的。例如,众多朝服像上都没有画家的款署,只有一些纪实绘画或行乐图上会落款:“臣某某恭绘”。所以这幅油画像屏上没有画家署名符合清宫规制。
而与此幅画法相近肖像画包括:《乾隆皇帝半身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孝贤皇后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慧贤皇贵妃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嘉妃半身朝服像》(法国多勒美术馆收藏、《婉嫔半身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等。这一组人物中除乾隆皇帝本人外,其余几位都是他的后妃。
这些画的绘画手法近似,显然出自同一画家手笔。以本幅肖像为例,基底为纸本,由多层高丽纸粘合而成,使用西洋的油画颜料,色彩厚重,背景处也敷色打底,不余空白。人物为半身正面取景,面部明亮,似乎有一束柔和匀净的光线从对面漫射过来,使人像在背景中显得格外突出。人物面部颜色调和,几乎不见笔触,更没有线条勾勒的痕迹,是纯粹的西洋油画技法。
此外,此人像虽是正面,但立体感明显,画家显然深谙人体骨骼肌肉的组织关系,用一种淡化明暗对比而又不失清晰的方式交代出面部的五官结构,在表现容貌特征的同时赋予人物一种优雅温润的气质内涵。这些特征为上述一组画像所共有,代表了画家的创作标准和审美原则。有专家指出,清宫之中,从康熙年间起就陆续有西洋传教士画家供职,而这组油画肖像屏,画艺高超,所显示出的艺术水平非首席西洋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莫属。
法国少将的“战利品”
根据清宫典制,历代皇帝崩逝后,他生前的画像以及其后妃的画像、用过的玺印以及珍爱的文玩器物,一部分随葬陵寝,其余都置于寿皇殿供奉,这在档案中是有详细记载的。乾隆皇帝享年最久,在位时间也最长,所以寿皇殿中以他的遗存最多。它们被供奉在景山的寿皇殿内,享受着子孙定期的祭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京城里的各处王府及皇家园囿都成为侵略军的驻地。当时在寿皇殿驻扎的是法国军队,最高将领是少将司令Henri Nicolas FREY,中文名“弗雷”。弗雷将寿皇殿的部分帝后画像以及其他文玩作为“战利品”收入囊中,在归国时带到欧洲,自此“弗雷”的名字就与欧洲藏的中国文物特别是清宫文物紧密相联。
弗雷在1925年―1931年间分多次将其所藏的中国艺术品捐赠给法国政府。这些艺术品最初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1945年移交给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除捐赠博物馆的部分外,弗雷家族后人陆续将一些藏品转而售出。此《纯惠皇贵妃朝服像》就是后来被弗雷家族在作财产分割时拍卖的。作品先流入美国,后又到香港,最后被一名中国藏家拍得。
这幅画现今值多少?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此前曾对媒体表示,6年前,郎世宁同样尺寸的一幅《秋林群鹿图》拍得1500万元港币,如今,只能说从来没有这样的精品进入过市场。《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此番面世必然又会成为藏家与艺术爱好者们瞩目的焦点。
郎世宁画作辨伪不难
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此前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专访时曾谈到,郎世宁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但西洋画在中国生根很困难,因为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绘画,山水花鸟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
郎世宁一来就进入到宫廷了,而且被皇帝赏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郎世宁能够画得很像,有色彩,有光影。这种绘画效果缘于西方人画肖像完全是写实的,是靠光,靠色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而且皇帝认为,这样的人给自己作的画像,可以流传下去。”杨新说。
在宫中,郎世宁主要为雍正和乾隆画画,而且画了不少。乾隆要表现自己的文治武功,要画战图和宫里的活动,还有一些历史题材作品。因此郎世宁在宫中很忙。时间一长,他调整了自己的画法,以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画肖像画,郎世宁画得很漂亮,尽管都无大明大暗,但都能够画出人物面部的凹凸来。相比西洋画画法,他会适度降低这样的反差,以附合中国宫廷皇家的欣赏习惯。由此他的肖像画看起来人物红光满面,很精神。
郎世宁在宫中的绘画任务很重,所以有些作品他是全部都画完了的,如故宫藏的《白鹰图》。这幅画如果用中国画技法来画,恐怕画面就会呈现出一片白色。但郎世宁的此画有高低起伏,而且画中还参杂了一些暗的颜色。背景的树木,也有立体感,而中国画的树叶是用笔一勾勒就完了,但西洋画中的树叶是有厚度的。
因为太忙,所以郎世宁有时只画其中的人物,背景和山水就交给中国画家来画。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连人物的衣服都交由中国画家来画,郎世宁只管画人物的面部。因此鉴定郎世宁的画,这些特点都是很明显的。
当时学郎世宁的中国画家在掌握光线的分寸上普遍不如郎世宁。最难的比如像人物的正面肖像,要把人的鼻子画高,所以凡是鼻子、眼睛,还有嘴唇高低起伏画得很好的,就是郎世宁的作品,反之就不是他的作品。
“关于这一点,收藏界对此一直以来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杨新称,中国画如果画一棵树,即使是太阳底下的一棵树,也从不画树影,认为那是多余。西洋画则不同,肯定是要画的。中国画有“留三白”之说,分别是额头、鼻子和下巴三处地方,这三处是制高点,是整个面部高出来的地方。或者是用轻微的渲染来表现。比如脸蛋上一点红色。
杨新说,如果换成西洋画,鼻子下面应该有投影,但在中国画中有投影在脸上,就会被认为不好看。所以郎世宁也把这种投影去掉。再比如眼窝深的,就会暗,他也会把它去掉。总之,郎世宁有很巧妙的方法来让西洋画与中国画结合起来,自成风格。所以他在当时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宫廷里。
小资料
郎世宁(1688年-1766年),意大利传教士,于康熙末年的1715年来到中国,以其绘画技巧任职于宫廷,担任待诏画师
郎世宁画作融合西画及中国绘画技巧,深受康熙、雍正、乾隆3位皇帝的喜爱。他擅长画肖像、人物、花鸟、犬马、山水等,代表作有《乾隆皇帝大阅图》、《弘历雪景行乐图》、《八骏图》、《百骏图》、《羚羊图》、《乾隆皇帝及后妃像》、《哨鹿图》、《马术图》等。
郎世宁精于画马,将马匹立、行、卧等姿态表现得很精准;在鸟兽画中,能以细笔短线描画动物皮毛的质感;山水画构图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据《石渠宝笈》记录,郎世宁传世作品并不多,仅有四五十件,大多收藏在台北、北京和沈阳的故宫博物院。目前,他的真迹在国际拍卖会场中,高居中国古代绘画拍卖指数排名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