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权奸佞臣的画作——论说明代马士英《仿石田山水图》

2022-05-16 04:46:58 来源:网络整理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少人在这方面造诣深厚、成绩突出而成为名家,他们留存下来的作品,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画宝库。但历史上也有些祸国殃民的权奸佞臣,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可是对这些人的作品收藏,却呈现出一种极不稳定的势态。当这些祸国殃民者在台上权倾天下,时人为得到他们的书画收藏,拉关系、献金钱,为能得到其艺术之作而感到荣幸、时髦。一旦这些人被历史定为“狗屎堆”时,凡收藏其书其画的人,又感到受骗上当、后悔不已。为避免灾祸延身,又争先恐后地将其藏品毁掉,以致这些人的传世藏品几乎绝迹。明朝的马士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马士英(1591-1646),字瑶草,明代贵阳(今贵州贵阳市)人,青年时爱读书,但品行低下。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及第,与怀宁(今安徽怀宁县)人阮大铖同年,随后步入仕途。由于善于钻营拍马,崇祯五年(1632)即任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巡抚重职,但其并不满足。为了升迁,他竟然利用职权盗用公款,去向朝中权要人物行贿,很快便得到了右佥都御史京官的任命。可好景不长,盗用公款行贿事发,被革职查办,遣押戍边,后离边戍,流寓南京。崇祯十五年(1642),正当明中央政权危机之时,已削职为民的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借内阁大臣返京之机,行重金贿赂,除盼自己复职升官,还力荐马士英。因阮大铖身在“逆崇”难以再起,马士英则得以复起,除官复右佥都御史外,又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重职,总督凤阳(今安徽凤阳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等府军务。当马士英得知自己的复起乃因阮大铖推荐,便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中央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占领北京。明朝残余势力纷纷南逃,明第二政治中心南京顿时纷闹起来,群臣为新立皇帝而忙乎。大多数人认为:崇祯帝诸子均陷于北京,立藩王为帝当立潞王。而以马士英为首者,则力主立福王。文武大臣皆反对,说福王为帝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马士英不顾众人反对,贿赂江北“四镇”,拥兵将福王迎立于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弘光南明皇帝。因迎立有功,马士英得到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首辅地位。马士英不顾众人的极力反对,执意起用阉党残余阮大铖参政,任命其为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随之提拔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阉党再次得势,使得马士英地位更加巩固,唯事弄权。首先将同是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挤出南京,独握大权。马、阮相互勾结,大造冤案,残酷迫害东林党人等正直官僚;任人唯亲,结党营私,马士英的儿子、妹夫,阮大铖的外甥等,不论有无才德,一律授以高官要职,这些人为官,欺压百姓,大刮民脂民膏;又大搞贪污腐败,公开买官卖官,卖官所得,一律中饱私囊。弘光皇帝平庸无能,又贪婪酒色,放手让马士英及群臣胡作非为,闹得乌烟瘴气。清军南下,史可法坚守扬州,扬州失守,其战死于疆场。而在清军尚未攻入南京,马士英即出逃至浙、闽,投靠明朝的鲁王、唐王,均遭拒绝。随之再逃窜至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总兵方国安军中。方兵溃败,又躲入四明山(处于浙江东部)金钟寺,削发为僧。清军至,即出降,并按清军指令去投降方国安。随之被清军斩首于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另一说在太湖被清军俘斩。

马士英擅书画,尤工山水。既师五代名家董源笔法,尚能变化以己意而推陈出新,又学元朝“四大家”之一的倪瓒画法和明艺坛大家沈周的构图意境。然因其一生奸险、污秽,书史画史对其艺术成绩,均不予记载,更无评说。一般知识分子都不愿收藏其作品,平民百姓更怕惹火烧身,遂将其作品毁掉。于是,马士英传世的书画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马士英的一幅山水画,收藏者题其名曰《仿石田山水图》(见图)。纸本,纵138.2、横57厘米。远山近水,峦影如黛,江天辽阔,坡石横陈,洲岸空亭,疏松透逸,简中寓繁,一派潇洒灵活的景象。采用的是平远构图中的两段式章法,反映的是疏林坡岸、阔水遥岑之景。从树林中除松、竹之外诸木的落叶几尽,枝条显秃的现象看,画中展现的是深秋的自然面貌。构图和笔法,均不失为一幅明代水墨写意山水中的秋景佳作,展现出一种用墨轻松、神趣冷然的艺术风格。

画面的右上方,有作者的自题跋语。语曰:“白石翁为曹庭画,学倪迂笔古健过之。雨后识此,取神健以奇然。”款署:“丁丑秋日题。马士英”,下钤“马士英”一方印。另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绸庵经眼金石书画记”鉴藏印。此遒劲流畅、严守法度的题跋行草,与这幅平淡之中见神奇的画面相配合,可谓是相得益彰也。同时,此题跋内容,令人窥探出此幅山水画的绘作来由:此图来自于“白石翁”为“曹庭”所绘的一幅画,故后人名之为《仿石田山水图》;而“白石翁”的这幅画,又是“学倪迂笔”法。故可以说,马士英从中“取神健以奇然”的,是“取”“白石翁”与“倪迂”的两家风格,具体而言是“倪迂”的构图和“白石翁”的笔法。“白石翁”乃明代“吴门四大家”之一,又是“吴门画派”创始人和领袖的沈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而“倪迂”则是元代绘画史上的“四大家”之一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又号云林散人。元至正初年散资产于亲朋故友;元末动荡之时,又变卖自家田庐,卖得金银又全给予了贫民之家,自己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借居林舍,或寄寓寺观。因有此行,故世人称之为“倪迂”。倪、沈二氏,均为中国绘画作出过重大的创新贡献。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眼前这幅偌大山水图上,叠嶂的层岩上,竟无一人在攀登;辽阔的水面上,也无一划动的小舟、无一垂钓的人影;显眼的洲岸水边亭子内,更无一人在闲情雅致中凝望。君不知,这种整个画面不设一点布景人物的布局格调,正是倪瓒的山水绘图的特色之一。而布景严谨细秀、笔墨疏简苍劲、雄健开阔的笔法,也更是沈周晚年山水画的显著风格。倪、沈两人的构图、笔法的合璧,造就了马士英此画的高品位。题跋语中“白石翁学倪迂笔而古健过之”的说法,与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所述“沈周独于倪云林不甚似,盖老笔酣豪,有此过之也”的评价,是不谋而合的,说明马士英当年的观察能力之精当。

从画中款署“丁丑秋日”中可知,此画作于崇祯十年(1637)的秋天,乃马士英被摘下乌纱帽、遣戍之后而流寓于南京时所作。所绘的是江南山水的秋天景色,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对于马士英这个祸国殃民的贪官佞臣来说,也只有斩断他行奸施恶的机遇和条件,才会迫使他静下心来,以幽闲雅致之笔,展现出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昔日艺术才华。

马士英的这幅《仿石田山水图》,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对于马士英的艺术作品,该馆也仅藏此一幅而已,故见其珍稀。

(本文作者系研究员兼大学教授,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