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新与海派的传承
“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上海是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其地缘文化的影响力同样具有广泛的辐射力。因此,党政军民学的各行各业都有海派的作派和作风,而绘画史中的“海派”也不仅仅是生活和创作在上海的那些画家、那些事。“海派”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社会变革,与海洋相关的交通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以及包容的心态,都交织在一起。在上海人的俚语中,有“噱头”一词,而上海人对于“噱头”的好奇,就好像马路上的围观一样。“噱头”是一种花招,在民间被说成是“鬼点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中的 “一说出来就不稀奇了。办事就要出其不意,这才有噱头”,成了百度百科中的一个注解,将它拿来诠释绘画中的“海派”也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结论。
杨正新是地道的上海人。16岁即为江寒汀先生的入室弟子,此后历经上海美专中专部绘画班和大学部的中国画系,1965年进入上海中国画院至今。他的履历就是这么简单,尽管他在国内外办了许多展览,也做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可是,如今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他进入画坛始初的经历。因为人们对照他今天的画,怎么也难以和江寒汀的入室弟子相联系,而作为江寒汀入室弟子的杨正新,其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各种原因以及发展的脉络,自然又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毫无疑问,杨正新从学习时期开始直到进入上海中国画院,面对的都是海派传人中一座又一座高山,在教过他的老师中,江寒汀、唐云、程十发、陆俨少、谢之光、林风眠、颜文樑、朱屺瞻、陈佩秋、张充仁等,个个都是海派艺术的传奇。因此,轮到再传的杨正新,学其中的任何一家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兼学各家又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律。在绘画的道路上,像杨正新这样的海派传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上海人脑子比较灵活,他们善于审时度势,他们也能够把握机会,所以,当“文革”结束后,出国成为一种新潮时,杨正新就一马当先。他既到处转悠,又在走马观花的游历中思考自己的艺术问题。这之中,他明确了传统道路在当代的局限性,需要开拓新的道路而成全艺术的新的天地。
杨正新善于变,而在各种变之中尤以在加拿大女儿家的三年中的换手作业给予了他全新的面貌。在国外生活的郁闷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也是为了排遣生活的枯燥,他开始用左手写字,继而又将这种左手的感觉运用到绘画中。与费新我、傅小石等左手画家不同的是,杨正新并不是因为病臂的不得已而换为左手书画,他的主动换手是期望陌生所带来的一种新的感觉,而这种非正常状况下的变化一改往日面貌,其中的“噱头”正是值得观望的。由右而左,造型的走形,线条的生涩,为在已有的技法和功底之上塑造个人风格添加了最为直观的内容。左臂杨正新的出现是海派传承中的一个个案,如果他在画中不能透露中江寒汀留给他的家底,那么,他受到的质疑将是普遍性的。杨正新的噱头在于他能够不时地透露出他的家底,使人们看到了他与传统的关联。可以说,这是海派以及海派传人中的普遍做法,因为海派之新乃为其表,而传统的功力则是其内在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