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乡韵更浓

2022-05-06 14:48:25 来源:网络整理

萧县,国画大师李苦禅誉其为“国画之乡”,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萧县已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创作队伍,群众性书画活动丰富多彩,擅施丹青者近3万人。如何进一步提高书画之乡的创作水平和繁荣书画市场呢?

安徽有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皖南为中国书画提供了最精美的创作工具——文房四宝,而皖北则诞生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书画之乡,这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可谓“天作之合”。这个书画之乡就是萧县。日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创作基地在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揭牌,一批批书画名家定期来萧县采风、交流,这对繁荣整个安徽的书画创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画代代开新花

“我们像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这里是艺术的圣地,藏龙卧虎,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真不比盛名难副的所谓大师差。 ”最近,国务院参事郭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郭怡孮等“龙城画派”课题组调研人员,在萧县采风时,无不为当地书画渊源之久,书画大家之多,书画风尚之盛,艺术水平之高,书画普及之广所感佩。郭瑞先生甚至连叹“震惊! ”

萧县位于我省最北部,春秋时称“萧国”,秦置萧县。史料载: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这里自秦汉时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从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孕育雏形。考古发掘证明,萧县自战国时期就有书迹绘事。据清朝同治年间《萧县志》记载:出生于萧县绥舆山的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精通翰墨,其子孙也多以书画名世。在他之后,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

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萧县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隆)嘉(庆)年间,萧县的画风更是日盛一日,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县城的古称),效法“扬州八怪”,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一时人才济济,出现了吴作樟、吴凤昭、吴凤祥、刘云巢、王为翰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一致,技法意境趋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流派,因活动中心在萧县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在徐淮地区享有盛名。

上世纪30年代后,从萧县农村走出了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萧龙士、吴燃、郭公达、卓然等美术大家,成就辉煌,名扬四海,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改革开放以来,萧县书画队伍不断壮大,至上世纪90年代初,能写会画者多达万人,“龙城画派”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一时间出现“作者相望,大雅为群,童叟妇孺,乐施丹青”的盛况。

为弘扬萧县书画艺术,萧县于1981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书画院会同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高中,另外,电视函授大学、老年大学等均设有书画专业,成立了“萧县书画学会”等十余个书画社会团体。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有30多个书画团体,擅施丹青者3万多人,小有名气的有3000多人,省级以上的书画协会会员200多人,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作品者有1200多人次,出版画册50多部,书坛画苑,群英竞秀。

上海书画评论家茅子良曾评点道:“萧县无处无书画,书画代代开新花”。国画大师李可染曾言:“萧县是文化之邦,书画活动源远流长”。国画大师李苦禅则赞誉萧县为“国画之乡”。 1992年,萧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那时起,萧县先后举办四届书画艺术节,轰动全国。此外,该县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类书画展600余次,很多作品被英、法、美等国元首收藏。农家亦有钟王笔

“翰墨淋漓挂满堂,俱怀神采意飞扬。农家亦有钟王笔,续我国光瓣瓣香。 ”日前,启功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珪先生来到萧县,见到满城百姓尽皆挥毫的景象,情不自禁口占了这首绝句。

“在萧县农村,许多人下地是庄稼汉,卷起裤脚回家就变成了书画家。 ”7月20日,萧县一位政府干部笑着对记者说。在萧县,差不多随便步入一户农家,都会闻到浓浓墨香,赶巧了,在农家小院里,还能现场领略挽袖泼墨的豪迈场面。正因为根植于农村,萧县的书画作品多展现农村的新生活。 “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什么玉米、丝瓜、大白菜啊,这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萧县县委宣传部一位人士说。

如今,萧县3万多名擅施丹青者中,九成以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涌现出一批农民书画家。刘套镇农民王孝廉原是一个屠户,40多岁时放下杀猪刀,捉起画笔,四处拜师,苦练画技,如今,他画的鹰已“飞”到了东南亚。聋哑人夏乾利在著名画家郑正先生悉心指导下,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土画家,当年生活窘迫的他如今开了间画店,日子幸福美满。农民理发员段自然潜心研究虫鱼绘画技法,他画出的群虾千姿百态,生动飘逸,在广州参展时曾被一日本客人误作齐白石的作品。

“在农村,那些忙于田间耕作、在家相夫教子的村妇当中,有些可能就是画中高手。 ”一位媒体人士在萧县采风时发出这样的感慨。萧县大屯镇小楼村妇女张子英,为人朴讷,她的仕女图却栩栩如生,深得中国画界泰斗们的称赞。

“这些普通的农民和妇孺,水平却相当可观,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农民画’,而是重笔墨、重意趣、重师承的传统写意,意境高雅。 ”赵仁珪激动地说。日前,几位来自北京的书法家被萧县一所小学的匾额所吸引,得知是当地一位12岁女孩所题,无不称奇,“用笔之老到精微,真令那些满大街乱题的所谓书法家汗颜。 ”

1987年,萧县在“百岁画仙”萧龙士故乡刘套镇建立起“刘套农民书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此后张庄寨、黄口、龙城、王寨、杨楼等乡镇建立了10多个农民书画艺术协会,大力普及发展农民书画,在全县形成了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家家有丹青,处处论书画”,一些农民的书画还走出了国门。

如今在萧县,探亲访友,书画作品替代了烟酒礼品;新人出嫁,书画作品往往是必备的嫁妆;举办婚礼,讲究的不是大吃大喝,而是请书画家举行笔会助兴。徐庵村女画家王淑玲在结婚时带红色画案、文房四宝陪嫁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她的带动下,丈夫习画,婆婆裱画,家庭生活画意浓浓。 “书画”已深深融入萧县人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无怪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先生感叹:“‘装堂嫁女’的唐宋古风在萧县历久犹存。 ”

2006年,萧县农民画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县书画群星璀璨

●美术先驱王子云

王子云,原名王青路,1897年出生于萧县,我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美术考古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等皇皇巨著。赵无极、刘开渠、王朝闻、艾青、

吴冠中,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是他的学生。王子云先以油画扬名于世,1931年赴法国留学,主攻雕塑,世界著名雕塑家朗多维斯基是他的导师,当时中国政府请求朗多维斯基为中山陵墓雕塑孙中山先生坐像,作品就是王子云为助手参与完成的。 1935年他以唯一中国籍画家的身份,入选巴黎出版的《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子云毅然回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为了保护和抢救散落在祖国各地的文化瑰宝,特别是西北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奔走呼号,向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求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当局批准,由王子云任团长率团10人,从1940年至1945年,艰难跋涉,对川、陕、豫、甘、青等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考察,作测绘、摄影、著录和石膏翻制。这次爱国壮举,不仅是捍卫民族遗产,也是对美术考古和美术史研究的重大开拓。

●百岁画仙萧龙士

萧龙士,原名品一,1888年出生于萧县刘套镇,是近代“龙城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萧县农民画派的杰出代表。萧龙士虚心好学,五十岁时曾进京学艺,拜齐白石为师,白石老人感萧龙士年过半百仍愿做学生的诚心,遂破例收其为关门弟子。开初,萧龙士取出自己画的几幅墨兰、墨荷让白石老人指点,白石观后大惊,说:“龙士乃白石弟子,然墨兰、墨荷者,白石所不及也! ”齐白石老人当时虽是自谦之词,然萧龙士画艺之精,由此可见一斑。萧龙士终日跟随白石老人左右,甚得真传。在白石老人的精心指点下,萧龙士画艺精进,梅兰竹菊荷,鱼蛙鸡鹅雀,无所不能,故而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萧龙士为人谦和质朴,每画必工,必自己满意方敢示人。求画者只要有耐心,等上几日,必能满意而归。

萧龙士曾于20世纪40年代在萧县刘套镇创办“桃园笔会”,为当地的农民交流书画技艺,搭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民书画艺术平台,至今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1990年1月17日,萧老仙逝于合肥家中,享年103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