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艺大家时大彬
人物简介
时大彬(1573~1648),号少山,也称时彬、大彬,宜兴县人。明代晚期最负盛名的紫砂壶大师,工艺紫砂壶的首创者,著名的紫砂“四大家”——时朋之子,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
他出身世代紫砂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在其父时朋的教导下,掌握紫砂作品制作的全套技艺,又推陈出新,创出砂泥调色等新技术。他早年仿供春壶,多喜作大壶,形制古朴雄浑。中年以后,时大彬与著名文人陈继儒,画家王时敏、王鉴等结成深交,因而熟知文人饮茶习尚,遂改制小壶,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出提梁壶、扁壶、线豆壶、瓜楞壶、僧帽壶、六方壶、鼎足圆壶等造型各异的多种型制式样,自此将紫砂壶制作引上艺术化道路。与之相应,他创造出泥片拍打、镶接、凭空手捏成形等高难度技术;又受文人字画落款格式的影响,爱在得意之作的盖、底等部位刻上姓氏、堂号、印章等标记,进一步增加其艺术价值而为人们所宝藏。
为使时氏技艺发扬光大,时大彬广收门徒。李仲芳(宜兴人)即为时大彬的高足。时大彬爱其所作“老兄壶”,发现精品即征得李氏同意款上己名,时人称“李大瓶、时大名”。
清顺治五年(1648年),时大彬病故,享年75岁,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所制作品数以千计,然流传存世者极少,故每一把现有的壶都是珍品。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所创砂泥配色、泥片拍打与镶嵌、手捏造型等工艺至今沿用。
作品风格
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精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时大彬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作品现状
时大彬距今约300余年,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可见精贵之至。海内外也有许多私家收藏,因无从查考,莫辨真伪,因此暂不统算在内。时壶大多有「大彬」款识,以此识别。
时大彬所制紫砂壶,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为近些年考古发掘所获,皆处于明人墓葬。其余均为传世品,壶式多样,有园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半瓜水盂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机构及藏家之手。
鉴赏
包括国内一些学者的统计,其壶主要见诸著述,图存、传器。作品署款各不相同,或有不署名者,有款「大彬」两字,有加姓如「时大彬制」者,有刻有诗句者。不一而足。可待大家作进一步考证。从中也可知时大彬作品之概貌,也可了解时大彬作品流传的大略了。
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撰壶款识,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大彬传器无多,且名高价重,赝鼎充斥,鉴别匪易。……当以楷书款字,而书法在黄庭乐毅间者为可靠。大彬早年倩能书者落墨,或恐书非一体,似难考证。然其后竟能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则其代书者,必此两帖书法无疑,想必大彬刀刻日久,如久临字帖,故能得其法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