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笔墨意识与笔墨素养
陈朋,1973年生于广东汕头。籍贯湖北武汉。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1年获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专家。
作品曾获广东省第4届中国画展金奖,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庆祝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广东省中国画(写意)‘40+1’经典作品奖”等奖项。有《陈朋素描作品集》《新视野·当代名家中国画鉴赏系列丛书一·陈朋》《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陈朋·大巧之朴》《海岬之上?陈朋作品》《陈朋水墨写生作品集》《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毛笔速写》出版。作品及文章刊登于《美术》、《美术观察》等刊物。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画院、浙江画院等单位收藏。
2016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海岬之上·陈朋作品》
2018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著作《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
201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毛笔速写》
2021年策划“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主办)
带学生到山西写生和考察
写生
沙尘暴
104cm×110cm
纸本铅笔
2001年
笔墨意识与笔墨素养
文/陈朋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语言,由实践者经千锤百炼而渗入主体思维,形成了一种近乎潜意识的思维表述方式。这种方式姑且称之为“笔墨意识”。本文就“笔墨意识”以及“笔墨素养”谈谈笔者对于笔墨的认识。
一、笔墨形态与笔墨形式规律
自五代兴起的水墨山水画,各种皴法、描法、点法和墨法渐增。而从六朝至两宋,人物画在笔线形态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受南齐谢赫“骨法用笔”理论支撑,线意志与线美学内涵在唐代达到空前高度。一方面,人物画所要求的造型严谨而复杂,促使毛笔线条发挥其勾描特点,通过笔力对笔线形态的控制传达线内涵。另一方面,于壁上、绢上和熟宣纸上绘制,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物画笔墨的全面施展。明中叶以后宣纸性能的大开发为水墨山水画与水墨花鸟画的勃兴提供了客观条件。笔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间断的丰富变化,亦即民族的绘画语言存在着一个不断拓展、结合、变异的多样化过程。
端午
180cm×192cm
纸本水墨
2004年
在笔墨实践中,诸种笔墨形态需由笔墨形式规律统领,彼此呼应联系,共同作用于画面。笔墨形式语言结构是笔墨形式规律的“硬件设施”。包括用笔、用墨、用水和布局等。对于“笔”的审美标准,显然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门类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黄宾虹提出“五笔”标准,即“平、留、圆、重、变”,然标准是动态的,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差异,或夸大其特征,或弱化其要求。而“描、勾、勒、提、皴、擦、扫、刷、点、染、厾”等用笔技艺,会在实践的不断印证中变得无限丰厚。“破、泼、积、染、焦、宿、渍”等墨法在水媒介的勾兑作用下渗化于纸表,由笔力墨韵支配笔墨形态,依据笔墨形式规律组合在一起,置陈布势于方寸之内,各司其职又彼此协调。如同协奏曲般抒表出笔墨语言的独特魅力,观众亦能从音符般的笔墨形态律动中获得独特的视觉审美感受。
黄金周
167cm×190cm
纸本水墨
2008年
笔墨形式规律是笔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沉淀、系统化的内在法则。虽“笔墨当随时代”,但传统的笔墨审美标准及笔墨规律中最核心的部分不会异化。它支撑着实践者的“笔墨意识”,是“笔墨”这只风筝的线,一根穿越历史的绵长而结实有力的线。
丘逢甲在1895
247cm×425cm
纸本水墨
2011年
二、笔墨是把双刃剑——传承与革新
笔墨不仅具有形式语言属性,还作为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后学。笔墨的传承观念经常被视作与“师古人”同义。“师古人”并非具体指哪位古人。“古人”泛指古代绘画艺术经典与艺术传统,优秀的古代画家与作品都包含其中。笔墨之所以可作为中国画传统精粹研究的入口,是由笔墨语言的客观存在和实际操作性所决定的,同时它也是具有极强民族文化表征的独特视觉语言。“师古人”必先“师其迹”,揣摩其法,摹临兼用,反复模仿,以求形神俱得。从画学角度而言,笔墨知识累积得越丰厚,笔墨认识才可能形成,而笔墨认识正是“笔墨意识”的早期阶段。有意味的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经典,临仿与学习是具有选择性的。取法两宋抑或取法明清,学习的结果大不相同,对笔墨的认识也不相同。由此产生董其昌所说的“南北宗”之类的宗派纷争,实属画家们对“古人”的不同喜好与理解,也是他们自由地“追古”而求变的艺术个性使然。所宗流派不一,自然也没有太多可比性。
暖阳
153cm×173cm
纸本设色
2014年
《芥子园画传》等程式化教材虽是对自然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总结与归纳,然而若长期稳定地以此为据,奉为教条,产生笔墨积习与流弊在所难免。对绘画方法的理解僵化,过多的“随意手”自然会蒙蔽人的创造意识,“师古人”反而成为艺术创造的绊脚石。所谓的“笔笔讲来历”,在绘画实践的客观状态下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方法大体一致,笔墨的完整形态、力度和精神趣味又怎可能复制?“师古”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习画者的想像力。先辈告诫后学不可求“脱”太早,是强调“师古人”的重要性。其实对于现代习画者,何时“脱”于何物,是因人而异的。“师古”与“脱古”,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印证的学习方式,不论是先“师”后“脱”,还是先“脱”后“师”,都不过是为了承接传统风神,淘洗笔墨流习。艺术学习不是订件赶做,不可能拿出确切的时间表,更不可能将“古”之程式僵化为一种标尺去丈量个人的艺术。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艺术创作中缺乏“脱古”的勇气,是造成某个时期内“泥古”之风盛行的内因之一。
立秋
162cm×385cm
纸本水墨
2007年
“笔墨意识”范畴内的革新精神主要体现于“师造化”。“师造化”泛指面对自然界的体察和感悟。“师造化”是激活新的笔墨视觉感受和产生新的笔墨表现方式的主要手段。在客观物象的不断变换中,忘却曾经熟知于心的技艺,回复到直观感受,去捕捉与感受相对应的笔墨造型与笔墨形态,从而创造出相对崭新的笔墨组合形式与笔墨视觉图式。这是写生之所以充满无限活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动因。在笔墨的革新意识中,向现代人或当代人学习是个体创作衔接当下文化语境的重要手段,需要谦卑地考察他人艺术之长短,实属不易。向外国人学习绘画则古已有之。所谓“洋为中用” 、“以西润中”,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近似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与转型,从外国绘画习得的各种绘画技巧与观念意识,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转化成符合中国民族审美习惯的形式语言。只有创造出符合中国画独特审美情境的笔墨造型、笔墨形态、笔墨图式与笔墨趣味,才有可能得到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其成为自身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玉米之五、之六
246cm×62cm×2
纸本水墨
2008年
三、笔墨的个体生命意识
笔墨是一种可视的客观形态,也是一种可驾驭的视觉美感传达方式。“人”驾驭笔墨,而非“人”被笔墨驾驭。无论是局部的一笔一划,一点一抹,还是对作品整体而言的布局设计,都能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同时,也将作者的个性情感、品味格调、画功学养等内在因素投射出来。“笔墨意识”从形式语言的技术意识到临摹中的心摩手追,再到写生创作中的灵活运用,归纳提炼,反复推敲和自由表现,经历了从物象的认知到精神诉求的升华过程。作者诉诸笔端,寄托思想情怀,表达内心对某种意象美与抽象美的认同。
吞力屯之十
180cm×76cm
纸本水墨
2011年
笔墨成为“笔墨意识”,也即是成为了带有人性色彩的个体生命意识。笔墨如同一个生态系统,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自由地呼吸、萌发和成长。“人”,也不过是自然界万千生物中一份子而已。但“人”的智慧却可以通过象笔墨这样的文化载体映射出外部世界。其原因在于,笔墨成为“人”修习文化艺术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将笔墨视作“人”所能掌握的某种“技”,而还能将笔墨转换成一种文化观念去思考和判断。“笔墨意识”的形成,使笔墨的“筋肉骨气”完全地渗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当中。“人”的感情借此托寄和释放,“人”的智慧借此增长和活化,“人”的道德借此修炼和自省。对于笔墨文化而言,实践者应着力于“笔墨意识”的培养,研究者应着力于“笔墨学”的探讨和挖掘。而个体的“笔墨意识”在潜意识中初步形成后也随着对笔墨认识的深入不断成熟。“笔墨意识”与“人”彻底地融为一体,它就如同“人”借助言语诉说或借助肢体动作表情达意,自然流露出“人”的情感、心理、态度与思想意识。正所谓“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石涛语)。“笔墨意识”的终极精神诉求,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
吞力屯之九
180cm×76cm
纸本水墨
2011年
四、笔墨素养
笔墨素养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它包括笔墨知识、笔墨技巧、笔墨意识和笔墨审美。它涵盖了与笔墨有关的所有问题。笔墨素养是中国画家(尤其是水墨画家)极其重要的知识积累。如果将中国画家的成长形容成一棵树的生长,笔墨素养就是肥沃土壤中重要的养分之一。缺少了这种养分,艺术这棵树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吞力屯之一
151cm×96cm
纸本水墨
2009年
笔墨素养是学来的。有人认为笔墨素养是一种天赋,我不否认笔墨包含艺术家天赋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的天赋也是依靠日积月累的感受、熏陶、吸收、消化、积累、总结以及勇敢发挥。笔墨素养是笔墨知识、规律与学习的总和,艺术家要想获得它,只有“学而知之”这一条路。中国水墨艺术讲求“厚积薄发”,指的就是“功夫在画外”,画学素养十分重要。从这层意义上讲,笔墨素养如同汪洋大海,深不可测,是无法对它进行量化估算的。
吞力屯之春
180cm×48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吞力屯之秋
138cm×68cm
纸本水墨
2015年
惠安妇女
138cm×60cm
纸本水墨
2012年
封建头和民主肚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2年
海之妻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2年
回娘家
26cm×16cm
纸本水墨
2012年
叶柏成像
180cm×58cm
纸本水墨
2016年
程尧像
180cm×61cm
纸本水墨
2017年
艺清同学像
180cm×55cm
纸本水墨
2017年
西行随笔之一
87cm×6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邹华像
138cm×68cm
纸本水墨
2003年
红衣妇女
138cm×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大岞妇女(十一)
138cm×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海岬之上
30cm×67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涛声
30cm×67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潮起潮落
30cm×67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秋意渐浓
30cm×67cm
纸本水墨
2015年
近作欣赏
在碛口(一)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在碛口(二)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在碛口(四)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在碛口(七)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在碛口(八)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连南笔记(一)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四)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五)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六)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九)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十二)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十五)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连南笔记(十八)
29cm×1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