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丹青之门(3)| 何海霞:八十起步
《中国美术报》第253期副刊
何海霞,满族,1908年9月13日生于北京,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初拜韩公典为师,后又师张大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出版有《何海霞书画集》等大型画册多种。
我家虽然是满族旗人,但在我祖父时就已败落,靠做泥瓦匠生活。父亲没上过什么学,靠自学写得一手好字,他和母亲都喜欢文艺,闲暇时间,一人操琴,一人清唱,家虽清贫倒也融洽。在父母的影响下,我自幼就酷爱艺术,写字、画画和京剧,都比国文和算术好,还真差点“下海”唱了戏去。
15岁小学毕业后,没钱再读中学,父亲见我的画有出息,便托人让我拜住在琉璃厂东街的韩公典先生为师。韩先生是河北省深县人,传统功力深厚,尤擅长沈周、文徵明流派,这三年学徒,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何海霞 黄河禹门口 纸本设色 152.4cm×71cm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那时学徒期满后可不管什么分配工作,出师以后,为了生活,我为石印图书做过插图,由于时常出入琉璃厂,能见到很多古画名作,便又潜心从袁江、袁耀的院体入手,上溯元明各家直至穷追唐宋青绿山水和工笔重彩,摹仿古人可达乱真,被商人发现,便不时点名要我仿某家某派的作品。对我来说,这一是生活需要,再是从中也确实打扎实了我的传统功力。
1935年春天,张大千先生在中山公园举办画展,我看了很喜欢,经裱画师傅张佩卿的介绍,大概大千先生看我是块搞艺术的料,遂收我为入室弟子,还举行了拜师礼。这对我的艺术道路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在跟随先生的日子里,不但随时可以得到先生的亲传指点,更饱览了先生的丰富收藏,使我的画风由原先的工整严谨转向清隽潇洒。
何海霞 看山还看祖国山 纸本设色 145cm×368cm 1986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大千先生出国以后,我于50年代初也离川到陕,后在陕西省美协创作组工作了30年。同仁中的石鲁、赵望云在当时都是中国画革新的闯将,我们常结伴北上陕北南下汉中,使我在原先的师老师、师古人的基础上,又补上了师造化、师生活这一课。我曾八上华山,每次都是自己一步步走上去的,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1983年,我奉调回京。
过去为生活所迫,我曾数年模仿古画,从而对历史上的各家各派都有过较深的研究,学的都是古人的东西,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弯路,但对我来讲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宝贵的实践机会。我学古人,一是既深入又不受某家某派的苑囿;二是既学技巧又更要的是涉及古人的画品、人品、学问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三是在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他的师承关系,以及他早、中、晚期的变化,只有先有全面透彻的了解,而后才能举一反三。否则,你见到一张古画坐下来就去临,不是靠理解而是靠素描基础去临,你可以从表面上临得和真画一模一样,但你临完了也就完了,把真画一撤,就没辙了,不但不能举一反三,恐怕举三、举五也反不了一。更主要的是,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不去认真研究,又怎么去认清呢?学习古人又不为其囿,尊重老师但应当勇于进取,要有创新意识。
何海霞 九寨沟 纸本水墨设色 193.7cm×178.7cm 199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继承传统、吸收西法不矛盾。东方文化不可能不受西方影响,但不管怎么受影响也还应该是东方的,西方好的东西一定要学,但学习就像吃东西要消化,而不是简单地照搬。
艺术是“艺”与“术”的结合,“艺”包括艺术思想、品格、学问及诸多方面的修养,“术”则侧重于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到的艺术手法。“艺”与“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所不同,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既对“艺”有较深刻的理解,又有对“术”有熟练的掌握,我的体会是,这一点在学习之初就要注意。
在我80岁那年,我请人给我刻了一枚图章,印文是“八十起步”,是自感我在经过了师古人和师生活两个阶段后,对艺术又有新的领悟,我现在经常晚上睡不着,这不单是老年人觉少,而是内心里艺术创作的冲动所使。像滚滚的黄河水在壶口咆哮,像火山要喷发。如果说过去我一提起笔来就不由自主地有古人的某家某法,或是生活中的某山某景在脑子跳跃,那么现在则完全是一种自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的感受;又像是完全无我,因为我的身心都已经完全与艺术熔化为一。在哲学上,古人有“天人合一”之语,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当“艺人合一”了。
何海霞 春在田间 纸本水墨设色 81cm×46cm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我在艺术创作上强调要有高难度,有人说这是因为我的传统底子深厚才这么说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艺术技巧的高难度,这是可见的;另一半我是指观念认识和对艺术理解的高难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要比技巧更难。古人评画有“神、逸、妙、能”四品之说,在历朝各代的画史书上,入能品的人很多,进妙品的人也不少,但能达到逸品和神品的就不多了,其原因就在于此。■
(高都根据何海霞先生口述整理)
编辑|杨晓萌
制作|冯雅颖
校对|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