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李凤志:以守正创新书写文艺评论新篇章
《中国美术报》第243期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如何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当下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流量为王”现象日益彰显,人们过多关注点击量,而无暇顾及评论文章的内容,专业标准让位于流量标准、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已然成为当今文艺评论及各类文章不可忽视的一种趋势。然而,不良的刷分控评“风潮”过后,真正能够使文艺健康发展的,依旧是具有专业优势的评论文章。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 胡晓军:谁是文艺评论的鉴定家和评判家
● 苏勇:文艺评论应闪耀理性之光
● 李凤志:以守正创新书写文艺评论新篇章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业界持续掀起学习讨论热潮。《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如何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建构和发展文艺评论的新篇章已成为摆在业界同仁面前最重要的时代课题。在笔者看来,可以用“守正创新”四个字予以概括。
“守”字既为“遵循”亦为“防护”和“守望”。“守”首先表明了一种态度,表达对守护内容坚定的立场。在风云激荡的全球化浪潮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民族之根,艺术是民族之魂。无论哪一类艺术,由于萌发、成长、成熟的区域环境和时代风潮不同,其艺术语言和逻辑建构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烙印而形态各异,这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艺术本质才是其位于世界文化舞台上的标志。因此,文艺评论应以阐扬民族精神为根本,自觉抵御浮躁的“圈子文化”和“市场批评”,拒绝沦为权势和利益的附庸,坚守承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底线和责任。这就是“守”的另一层含义:责任。人民是文艺创作和艺术创新之源,文艺源自人民,服务人民,对人民负责。饮水思源,文艺评论不仅对区域文化负责,更应该对服务的客户负责,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工作。
“正”则代表着标准和方向。“正”是正源、正脉和正道,是中国历代先民世世代代宝贵经验的凝聚和精华,展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标准、变化规律和时代方向。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负两面性是万物的基本属性,如何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取决于我们文艺评论工作所坚持的标准。近年来,在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导下,文艺评论工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象。我们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考量缺失”“会议功夫”等部分乱象依然存在。对于此类文艺评论浮躁之风亟待肃清,要坚持从作品出发,恪守正道,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一方面,道技互融共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是一个纠错的过程。通过艺术的实践经验,深化和丰富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知,进而完善我们的文艺评论体系,反之亦然;另一方面,笔墨当随时代,文艺的品评当以时代发展和社会价值为导向。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科技赋能文艺领域:舞台美术的全息成像、建筑文化的参数设计、公共空间的数字雕塑……倘若仍以传统文艺的评判标准来判定显然有失公允。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如果没有创新,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便无从谈起。诚然,艺术虽无定法,但确有共通规律和评价标准。权威艺术评论应熟悉和洞彻这一文艺创作的本体特征,并处理好艺术创作进程中的三对逻辑关系。第一,创作主体的内外关系。文艺创作的表现(尤其是视觉艺术)是一种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的主观改造并予以视觉外化的能动性活动,这就决定了创作主体的艺术理想在创作过程中占有支配地位。因而,艺术思想的引领和标准的界定是文艺评论工作的核心。第二,创作客体的古今关系。承古法之道,创时代新风。一次成功的创作经验离不开对创作对象的田野考察,更离不开对其古今传承关系的梳理思考。纵览国内外艺术经典,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亦或戏剧、电影……无不呈现显著的古今传承关系和历史的印记。然,现实生活中未习古帖而妄言书法创新者也非个案,如此乱象当为评论家所思考。第三,创作客体的中外关系。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国的文艺评论是立足于华夏文化的强大底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华儿女的心声。厘清创作对象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时空坐标,有助于创作主体精准的艺术语言表达,对中国精神的阐扬大有裨益是确凿无疑的。
艺术评论是文艺发展的“导航仪”和“助推器”。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旗帜鲜明地去“假、恶、丑”而留“真、善、美”,运用正道的文艺理论匡正中国文艺发展之路。“守正创新”既是责任也是使命,只有专业权威的文艺批评,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引导和推动文艺创作的良性发展,助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理论艺委会副主任)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