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鲁迅——美术家的“精神之父”

2021-09-26 14:57:03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44期美术新闻

以艺术唤醒人心的先锋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编者按】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伟大的先驱者和实践者。本着“美术为人生”的根本目的,鲁迅以其文字、绘画、书法、设计等方方面面的探索阐释美、表现美,以美启蒙民众、唤醒国人。

1912年,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文艺、音乐、演剧、调查及搜集古物等事项。1913年,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从何为美术、美术之类别、美术之目的与致用、播布美术等四个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他的美术观。他指出美术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又说:“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鲁迅相信,广义的“美术”能够解放性灵,达到“起国人”的功效,因此热心投入到各种美术活动中。他曾多次举办美术展览、支持和指导十余个美术社团、编辑出版中外美术书刊十余种、发表大量评论中外美术的文章、翻译多种国外艺术理论书籍和论文。他最先承担起了大量介绍欧洲版画的重担,并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直接推动者……

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为纪念鲁迅对现代中国美术发展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期《中国美术报》特别策划本专题,从鲁迅早年“立人”之说中对科学与艺术的思考、鲁迅的各项艺术活动以及今天通过展览和艺术创作对鲁迅的纪念等方面,多角度呈现鲁迅一生的美术活动及其艺术思想,探讨鲁迅与20世纪中国美术流变的关系和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影响。

吴为山与其雕塑作品《民族魂——鲁迅》

鲁迅的一生都与美术结缘,他的美术活动和文学创作互相惠泽,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美术家们与鲁迅精神通息。从鲁迅生活的时代直到今天,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表现鲁迅形象及文学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意,也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艺术家对鲁迅的理解。赵延年所刻《鲁迅》传播广泛,深入人心;靳尚谊的《鲁迅》,暗褐色的背景,坐在圈椅上的鲁迅右手夹一支烟,陷入深沉的思考;杨之光的《永远进击》中,鲁迅临风疾步,体现了坚韧的战斗精神;汤小铭的《永不休战》中沉稳的造型和深沉的色调,刻画了鲁迅不屈不挠的文坛斗士形象。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创作的鲁迅题材美术作品立体地表现了一个作为精神存在的鲁迅。

赵延年?鲁迅像?版画?1961年

靳尚谊?鲁迅(局部)?油画?1981年

汤小铭?永不休战?油画?1972年

正如前述美术家们与鲁迅精神通息。成长于鲁迅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对鲁迅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熊秉明先生在《关于鲁迅像的构想》文中这样写道:“1936年,我14岁,正在北京燕大附中读初中三年级,国文老师李树源先生是北大毕业的,10月的一天他走上讲台说了一句‘鲁迅先生逝世了’。课堂的空气立即凝结为沉重的静默……”。我们从吴冠中、熊秉明等艺术家的书信和创作中可以更为深刻了解。熊秉明说:“1947年,我留学法国,在巴黎结识吴冠中,我学哲学,一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有些冷场尴尬。忽然谈到鲁迅,谈到梵高,顿时如烈火碰到干柴,对话于是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后来,我们在西方滞留下来,五十多年了,鲁迅的形象一直隐显在我的想象世界里。”“鲁迅的纪念像当是铁质的,给人感觉是钢硬的、质朴的、锋锐的、不可侵犯的,是具有战斗性的。”2008年,我去巴黎,在熊秉明生前的工作室的墙上和桌上见到许多创作鲁迅的画稿、剪纸稿、泥塑和石膏雕塑稿。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创作的鲁迅像被杨振宁称为:“塑造出一个巍然凝聚力量的金属立体——鲁迅的头!”吴冠中则以鲁迅为“精神之父”,令人震撼的是他创作于2008年的油画《野草》,鲁迅的头像和野草一起生长于大地。吴先生的艺术充满浪漫的诗情,他画鲁迅于“春山”“朝花”之中,那冷红、那粉绿、那鲜黄,寄托了艺术家对鲁迅深深的崇敬和弥久的怀念。■

熊秉明 鲁迅 雕塑

吴冠中?野草?油画?2008年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本文节选自《鲁迅与美术——由“中国美术馆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说起》,题目由编者所加)

编辑| 贺 玮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