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新陶瓷馆探访记

2021-05-08 10:00:01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李韵
在等待了两年多之后,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终于在5月1日重新开幕了。新陶瓷馆从文华殿区迁至武英殿区,变化的不仅仅是地址,更重要的是展览形式和内容。新馆新展新气象,它能让新观众满意,给老观众带来惊喜吗?记者第一时间走进展厅,一探究竟。

学术成果让你对展品刮目看

跨过小桥,迈进院门,武英殿殿门内,“陶瓷馆”三个墨字赫然在目。与其他展厅不同的是,这三个字及其旁边的前言,都是手写体。据介绍,这是故宫博物院书法家董正贺的手笔。

展柜里陶瓷文物成“密集队形”排列——正殿展厅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展示,从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时期的瓷器,包括了十个主题。时间跨度之长、陶瓷种类之全、器型之多、品相之好,令人叹为观止。

据了解,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件(套)文物中,陶瓷类文物占37万多件(套),是故宫器物藏品中的第一大门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表示,新陶瓷馆的所有展品均属珍贵文物,最普通的也是三级文物。

2008年,故宫博物院在文华殿开设了经过改陈后的陶瓷馆,从院藏陶瓷中遴选出4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而新开放的陶瓷馆则将展品增加到1100件。

展品数字增加的背后,是故宫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介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束缚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利用故宫在人才和藏品方面的优势,结合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科技检测手段,开展了系列学术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大名窑”系列研究和“明代御窑瓷器”系列研究。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收藏传世“五大名窑”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这些研究成果在新陶瓷馆的展览中均有所体现。

记者注意到,展柜里有一只瓷枕与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河津窑考古成果展》中的瓷枕十分相似。走近看说明牌,果然是河津窑的。吕成龙解释,原先这只瓷枕一直被认定为“磁州窑”,直到近年考古新发现了山西河津窑遗址,经过研究才更正了断代结果。类似的还有一些,比如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金钟碗,看着眼熟,而它的年代原定的是“明宣德”,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展览更新年代为“明正统”;青花海兽异兽盘,也由原定年代“明成化”更新为“明天顺”。

展品中除了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展品,还有首次亮相的。比如灵武窑黑釉剔划缠枝花纹罐。这只陶罐原来认为是辽金时期的,经过研究现更正为西夏时期。它巧克力色的底釉上刻画着白色的花纹,最特别之处在于罐体两面的花纹是不一样的。

隐形玻璃让你与展品零距离

展柜玻璃反光,是观众拍照时的槽点,更是摄影记者心中难解的“痛”,常常需要在展柜前左右腾挪,只为找到一个不带玻璃反光的角度。而在新陶瓷馆,这个槽点、痛点解决了。

记者在展厅里边走边拍,要不是无意间看到展柜一角贴着“小心玻璃”的提示,几乎忽略了展柜玻璃的存在——“隐形玻璃”这个词从脑中冒了出来。记者从展览部器物展示组组长薄海昆处了解到,陶瓷馆的展柜玻璃,采用的是高性能安全夹胶低反射玻璃,可以防99.9%的紫外光,透光度97%以上,反射率低于1%,这就是玻璃“隐形”的秘密。没有了玻璃的阻隔,观众可以零距离感受其卓尔不群的气质,或凝重或轻盈,或华丽或淡雅。

虽然宛如隐形,但这种玻璃很结实,能够承受50千克左右的冲击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证展柜内文物不会受到观众无意碰撞的影响。尽管如此,故宫人仍然丝毫不敢大意,他们知道文物安全必须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比如,展品中有一只“雍正款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属于以前陶瓷馆的必选展品,在2008年改陈时被换下,如今时隔十余年,这次重新展出。这只碗非常轻薄,薄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因此布展时,拿紧了怕捏碎,拿松了怕摔碎。其实,所有的文物,从搬运到摆放,用吕成龙的话说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有半点松懈。

文物放进展柜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考虑到北京处于地震带上,每件文物都要做防震处理;展品是陶瓷且错落摆放,一个歪倒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必须进行固定。细心的观众透过“隐形玻璃”可以看到,展品是用透明且韧度很强的线固定在展台上的。为了这道工序,吕成龙团队的小伙伴们,不少人手上都勒出了口子。

观众的安全亦是展览中不可忽略的重点。设计团队在设计时,将展柜转角处全部处理成钝角,没有90度直角,最大限度地避免观众参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在视觉上还能产生延伸感。与以往展厅光线偏暗不同,新陶瓷馆在确保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还在顶篷设置了灯光,使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殿顶的斗拱、彩画等古建结构。

“隐形玻璃”、转角设计,还有顶篷的灯光,展厅设计彰显着策展者为观众着想的良苦用心,然而贴心之处还不止这些。

数字技术让你把展品“拿手里”

1100件展品,每件展品均配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展品的图片、文字介绍一目了然,喜欢的还可以截屏保存;如果不想看字,亦可选择听语音介绍,实在太方便了。

然而对于文物爱好者,展品摆在展柜里,总有看不到的部分,真希望能离得近点再近点,看得真切再真切些,更是恨不能拿手里细细欣赏。故宫人懂得观众的心,通过数字技术让观众“梦想成真”。

展厅里设有两台触摸屏,放在大约1米高的台子上,成人和儿童均可方便使用。点击想看的文物图标,用双手就可任意放大、旋转。记者点开了“清乾隆粉彩开光四季山水图转颈瓶”。随着手指在屏幕上挪动,瓶颈部分可以转动,让人秒懂“转颈瓶”的奇妙;瓶身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角度旋转,就如同把这只转颈瓶拿在手中,全方位地观看。放大的倍数也令人心满意足,无论瓶底的落款,还是瓶身上的花纹细节,可谓纤毫毕现。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介绍,触摸屏中有20件可以“拿出来”的瓷器,这只是故宫藏品数字化工作成果的冰山一角。目前,故宫的186余万件藏品中,已有68000件完成了超高精度的数字化,其中约有8000件瓷器文物。

如果您觉着在展厅看得不过瘾,还可以把文物“带回家”看。进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数字多宝阁”,在家也能实现把文物“拿出来”。苏怡表示,目前“故宫陶瓷馆小程序”“故宫展览App·陶瓷馆”“新陶瓷馆App”陆续上线,通过这三种途径,也可以实现“拿出来”“带回家”细细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