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4年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
艺术或许不是每个人人生中必要的,
但却一直都是人们的心之所向,
它陶冶了我们的生活、润色了日子,
小时候喜欢翻看有着精美插图的书籍,
长大后去书店仍旧喜欢
站在“艺术类”书柜前翻看各种名画和名画故事,
为数最多的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丢勒《圣徒对三位一体的崇拜 》1511年 石灰板油画 135×123.4cm 奥地利维也纳历史博物馆藏
说起文艺复兴,大家脑海中首先会闪过的或许是意大利绘画界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之后迅速在西欧各国蔓延开来,直到16世纪达到顶峰。其实,德国也参与了这场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但发展相对较晚。
△丢勒《玫瑰花环节的源起》1506年 板面油画 162×194.5cm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藏
15世纪,德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社会经济低迷,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而教会对人民的剥削却变本加厉。罗马教会的疯狂敛财直接导致了15世纪末宗教改革的爆发。马丁路德从《95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
改革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不断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德国文艺复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
△丢勒《圣母七苦》1496年 板面油画 43×109cm 藏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在这个时期的德国,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便躬逢其盛的出生了。无论是谁看了他的作品都会惊叹于其中流畅的线条、严谨的结构以及其蕴含的哲理性,他就是被誉为“北欧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的阿尔布雷特·丢勒。
△《自画像》1498年 板上油画 52×41cm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
1471-1528[德国]
丟勒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金匠,在丟勒小时候他父亲一度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塑造金银器的手艺人,但年幼的丟勒一直都热爱绘画艺术。这个僵局一直持续到丟勒13岁,他拿着羽毛笔对着镜子逼真的画出了自己的肖像画,这才使得父母重视起他的天赋来。
△《自画像(13岁时)》1484年 素描 40×30cm 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时至今日仍然被认为是在西方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自画像,因此也被称为自画像之父。他在画上写道:“1484年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19岁时丢勒为父亲画的肖像也展示出他成熟的绘画功底,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
△《丢勒父亲的肖像》1490年 布面油画 39×47cm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之后,其父将他送到米凯尔·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的画室中一边做学徒一边学习油画,这一待就是三年。作为当时德国最活跃的商业城市和人文中心的纽伦堡,沃格穆特在其中拥有最大的工作坊。在这里丟勒第一次接触到了木刻及铜刻的技巧,并且影响深刻,这极大的激发了他后来在版画上的创造性。△《巴巴拉画像》1490年 板面油画 47×35.8cm 纽伦堡德国国家博物馆藏
学徒期结束后,他按照中世纪青年工匠的惯例,作为一个流动工匠四处旅行,以开阔眼界。旅行期间他本想拜访当时最伟大的铜版画家马丁·舍恩高尔,但当他到达科尔马时却发现那位画家就在几个月前已经去世了。不过,他还是留在了那里与接管了恩舍高尔的兄弟们一同相处了一些时日,而后转向当时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巴塞尔。他在那里做过木刻版画,然后又继续旅行,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北部。△ 《野兔》1502年 纸上水彩画 25.1×22.6cm 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藏
在整个旅途中他一直注意观察。在阿尔卑斯山的山谷风景如画的地方作过水彩画,并研究过曼泰尼亚的作品。这4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世界观的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青草地》1503年 水彩画 41×32cm 维也纳阿尔贝蒂娜美术馆藏
23岁的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的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此时的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北方艺术家想向南方学习的全部技术,他很快就表现出他不仅仅具有本行业中复杂手艺的技术知识,而且还具备十分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足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自画像(22岁时)》1493年 布面油画 57×45cm 巴黎卢浮宫藏
△《父亲70岁时的画像》1497年 石灰板油画 51×40.3cm 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1497年,26岁的丢勒在欧洲游历七年后意气风发地回到了家乡,却发现70岁的父亲比当年离家时苍老了许多。童年时是父亲手把手教他绘画雕刻,少年时是父亲辛苦劳作供他上学,青年时是父亲送他背负梦想而离家远去。父亲的身影却在他追逐梦想的旅途中,变得越来越小。他能做的,只是为他再好好地画一幅肖像。七年前他曾为父亲画过肖像,这次他请父亲戴上7年前戴过的那顶黑色帽子,穿上那件棕色褂子,然后为他画了第二幅肖像画。画中父亲不再拿着红色的珠子,眼光也不再望向远方,而是直直凝视着儿子。本该趋于虚弱的老人,却透出一股威严劲来。他脸上脖子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说:“别担心老爸,好好画你想画的”。五年后,老丢勒病逝。丢勒在悼词中写道:虽然逝者经历了千万次的辛劳、审判和苦难,但他赢得了所有认识他的人所给予的赞誉。
△《忏悔的杰罗姆》1494-1497年 板面油画 17×23cm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藏
△《金翅雀圣母》1505年 木板油画 76x91cm 存于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后来,丢勒完成了第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启示录》的木刻组画。这本启示录起源于罗马帝国尼禄王朝旧基督教的神秘的幻想。他制作了一组十五幅不朽之作,将世界末日的恐怖及其前夕的迹象和凶兆等可怕的景象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来。毫无疑问,丟勒的想象力和公众的兴趣产生于对教会制度的普遍不满,这种情绪在中世纪末遍及德国,最终在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爆发出来。在丟勒和他的观众看来,那启示录事件的神秘幻象已经有些像关乎时事的大事了,因为有许多人盼望着那些预言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成为现实。△《启示录》
△《万名基督徒的殉教》1508年 板上油画 87×99cm 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藏
1498年,丢勒以充沛的活力和初得声望的信心画了一幅身穿华贵服装的自画像。那个时期少年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信,拥有着“神选择了我”的傲气。△《自画像(28岁时)》1498年 板上油画 52×41cm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从他二十八岁为自己画的肖像画中就可以看出,作品中画家气质不凡,穿着华丽的大衣,表情庄严肃穆,以凝重的眼神注视着前来欣赏这幅作品的观者。但其实画像中的丟勒与现实中的丟勒却不太一样,显然,这幅作品中添加了他自己的想象。之所以这么做,大家一定都很明白——为了体现对耶稣的仰慕之情。据说丟勒是个对自己相当自信的自恋狂,他想强调自己是个天才美术家,是和基督一样掌握着常人所不及的超能力。就像上帝创造了世界一样,他认为艺术家也能创造世间的真善美,故此将自己装扮成了耶稣的形象。△《自画像(28岁时)》1500年 板上油画 67×49cm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尽管在当时他的名气大到在德国家喻户晓,放到现在比较简直可以甩最火的流量新星十几车水马龙,但他却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他的习作和速写说明他还力求认真地注视自然之美,力求像杨·凡·艾克以来的任何一位艺术家那样耐心而忠实的予以摹拟,因为正是杨·凡·艾克曾经表明,北方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像镜子一样的反映自然,这一直深深影响着丟勒的创作。△《祈祷之手》1508年 素描 50×30cm 德国纽伦堡陈列馆藏
这幅画是丢勒的代表作,一双长满老茧、关节粗大、布满褶皱的手合起,安静而虔诚。据说,画的背后记录了一个关于爱与付出的故事:丢勒的父亲是一名首饰工匠,和他出生的小村庄一样默默无闻。老丢勒夫妇一共生养了17个孩子,丢勒出生那年,老丢勒已经44岁了。为了养活诸多子女,老丢勒一天得工作18个小时。可因为贫穷,只有两个孩子活到了成年。丢勒和他哥哥,流传着一个故事。大意是兄弟俩都有绘画天赋,但父亲最多只能供其中一个去纽伦堡艺术学院学画。结果弟弟丢勒靠掷铜板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哥哥早早做了矿工分担家里的开销。弟弟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时感恩哥哥的付出,愿意出钱供哥哥去美院深造。然而,哥哥的双手已经因为常年劳作而关节失灵,再也无法拿起画笔和刻刀了。弟弟只能将满腔深情化成了一副名为《祈祷之手》的画作。
1514年3月19日,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给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在这幅木炭画里他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活泼动人的作品,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一幅丢勒母亲的肖像。△《丢勒的母亲肖像》1514年 木炭素描 42×30cm 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孩子是母亲最伟大的艺术,母亲则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既是艺术家,又是儿子或女儿;而母亲既是母亲,也是模特。在现实中,母亲造就了孩子,但在肖像中,却是孩子造就了母亲。1514年3月19日,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给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当他母亲于1514年5月17日逝世后,他在画上题了几句话:“这就是阿尔弗雷德·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二时逝世,享年63岁。”表达了他终身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
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他是个富有耐心且在意细节的人,这同样也使他成为天生的版画家,他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在细部上再添加细部,在他的铜板上构成一个真实的小世界。比如他的《耶稣诞生图》,无论是描绘人物形象还是断壁残垣的建筑物的细节,无不显示丟勒高超的技术,让人有种想要静下心来细细品的感觉。△《耶稣诞生图》1504年 铜版画 18.5×12cm
在这种版画中,丟勒好像已经把哥特式艺术转向摹写自然以来的发展都集中起来,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他想用古典艺术曾经赋予人体的理想美来表现人体,往后的许多年里他一直在研究自然和人体,并花了二十七年编写了《人体解剖学原理》。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到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一生中从未停止创作和创新的脚步,直至1528年去世。△《耶稣在学者中间》1506年 板面油画 64.3×80.3cm 西班牙马德里蒂森森博尼萨萨博物馆藏
△《四使徒》1526年 布面油画 左右各215.5×76cm 现藏慕尼黑画廊藏
《愚神礼赞》的作者伊拉斯姆斯曾这样评价他:“丟勒拥有一种他人不及的特殊才能,他可以通过人眼正确地观察出事物的准确比例,并完美地表现出来。不,不仅仅如此,他能精彩地描绘出其他画家不能表现的火、光线、雷声、闪电,能深刻地表现出人世间所有的感动和喜怒伤悲,甚至可以表现出体现在肉体上的精神世界。”△《霍尔茨舒尔像》1526年 板上油画 48×36cm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编辑:贾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