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40年来的书房之变
一直到上中学时,家里都没有几本书,更谈不上书房。书,只有每年不同的课本,后来有了一本《新华字典》。那年头在扬中还真没看到哪家有书房的。我见过中学老师的宿舍,也就是一张床和一个书架。
1978年考上了大学,在南京艺术学院宿舍高低床的上铺,里面一排堆的都是书,从少到多,日积月累。那时虽然没有书房,七年下来也有了不少书。但还是有限。不过那时见识了我的导师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先生的书房,知道了教授除了有学问,还有书房。先生的书房各不相同,令我羡慕不已,总是想有朝一日能有像先生那样的书房就好了。
离开南京到北京,没有几件行李,却有几纸箱积攒了七年的书,这也是节衣缩食的成果。到了北京,依然没有书房,基本的居住都很窘迫。书还是堆在床上或墙角,而从南京运来的书甚至连纸箱都没有打开,直到地下室的潮气使纸箱底下的书发霉。
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直到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次分到了房,五楼的一居室,有一朝西的阳台,这就成了我最初的书房。我将其称为“阳台书舍”。“阳台书社”的宽度大概只有1米,正好放一张最小的电脑桌;长约3米左右。这是家中属于我的世界。我在这里看了很多书,也写了几本书,编了几本书,还写了不少文章,这一时期的文章结尾往往会写上“于阳台书舍”,自鸣得意。可以说,我的学术研究起步与此有关,所以,我念念不忘。尽管后来我有了独立的书房,而且书房还比较大,但我时常会想起那“阳台书舍”,或许这就是“不忘初心”。
今天,每当我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就感到非常惬意,这是真正的港湾。这个属于自己的书的王国,虽然不能和那些图书馆相比,也没有图书馆那么大的空间。但是,满眼都是书的感觉无异于图书馆。虽然我的书房还不够大,没有图书馆那么大的空间,却有那么多的与专业相关的书,作为个人的收藏,作为自己的书房,我已经很满足。实际上,读书人的书房永远都不够大,正好像民间所说“屋有千间总差一间”。2013年,我在常州有了自己的美术馆,为了公众的利益,在美术馆中建立了艺术图书馆;2020年,当陈履生博物馆群在扬中落成后,又于此建立了图书馆。显然,图书馆所显现的公共性,已经超越了一己之书房。所以,书房大小的变迁,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自己的成长。
如今,书房还是与自己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每天晚上上床前,告别的是书房;晨起下床后,还是回到书房。有书房真好。对于书画家来说,能够在书房的边上有一件独立的画室,那更好。
(本文应《书法报》邀请所写)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