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雕院 | 展览】寒碧:“雕塑实践与书学拓展”序
“雕塑实践与书学拓展”序
寒碧
上海油画雕塑院筹办的“雕塑实践与书学拓展”将启幕,是为“去往从来”学术系列展的第三届。主役其事的何勇先生相告,系列展始由一些雕塑艺术家发起,初意在互陈创作实践的利钝得失,然后一隅三反,进得推微知著、阅风会而关大局。故前两届的学术议题,一曰“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一曰“中国当代雕塑的体系建构”,则知所谓“去往从来”的关情树义,要领即在究心前往以开化来今。这种思考逻辑及其展开方向,或重于文运道脉之历史承担,或轻于个人身心之体验发显。我观察何先生作品,即信此对待性裁衡:他的运思上手,别见时空理解,长于制造动线,往往断续出奇,直可贯穿内外;而摆放的方式,视角的调度,形式的递变,构一种情境域,导一种心理化,显一种时间感,与读之者互为主观。可是无论怎么称述,依然还是背景性的,似无所措意于个人感知力量的强化,或即与之宏延大数的心思进路相关。高谈陆沉盲瞽,执道托言不殆,大叙事式的广远推勘,无补或有损其作品的自立挺出。全体具体不两兼,见诸行事良非易。看彼等裁夺的“去往从来”英译:An Odyssey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则风黑海立、任重道远,是以低回叹息焉。
而这次展览的特异之点,是雕塑与书法并置共陈,由事无先例,就令人好奇,使言说不充,或有所支离。二者究属什么关系?因何缘故放在一起?虽参与的艺术家,多与我有交期,他们究竟怎样考虑,我却不敢自谓能明。问题是展品未定局,好几位还有新构划,更有人要到现场作。而院方提供的资料,只能是旧作新品夹杂,聊充为大概意向参考。故展览的总基调,实藉此不能推。何先生督促为序,算给我出了难题。我又不愿重复其高言大语,如谓雕塑的流风太过洋气,失之于本土的传统浇漓,而中国的书法独成脉络,与域外的艺术可容间距,故雕塑与书法相得,有益于张皇体系。我能理解其义,但是微有异同,以为标榜过高,不能平通切至。倒是他的雕塑作品构思,紧密联结于书法艺术深蕴,兼有一种延展性的视觉维度,令我想到雕塑和书法形式语言的共通点,即若隐若显的时间意识或经验。先把它提出来,不一定很恰当。
按雕塑的视觉引导,其三维的立体结构,本指示于空间可能,但我们观赏鉴察,角度就不一其端,结构之工、分明之美、贯穿之胜,总要遭逢轮廓线的犁然,恣畅折旋驰骋顿挫,就一皆归于节奏流动,其踪迹已含线性时间。书法则本来如是,既属平面二维结构,又有字义文情镶嵌,一则文本的基础或阅读的意向,都从时间开展,二则书写的过程,笔法的变化,使转的绵络,线条的韵律,行气的贯通,前后的呼应,也一轨于时间延续。水墨画与有近似处,油彩画几无时间感。
这样叙来,雕塑中的时间性,轮廓线已暗示在其中,但还不是关键,更有一个要点,是它作为观念,导引于“开放性的未完成”、扭转至“连续性的被阻断”,在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过渡之时,凸显为深具时间意向的艺术问题。当然可以追溯更早的史线,像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创制,多无心的不完整,罗丹(Auguste Rodin)虽巨细以为能,却故意地留缺略。应该是贾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真正的贯彻下来,上升到一个理性层次,作用于深刻心理期待。倘勉强不周延命名,或可称“观念性时间”,即不限于形式上,亦不止于视觉上,而通过呈现作品的未完成,着意于调动观者的参与感;观者也就是艺术家,至少会成为创作者,作品是未然不确定,观者则体会不尽同,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随时深湛各种感受,沿缘时间想像空间。而书法的情形如前述,以传统的行草为典型,垂缩往复的笔法,干湿浓淡的点画,使时间经验直观呈现,却不限于视觉形式,尚可徜徉文本渊源,有书写意义上的时间,有阅读意义上的时间,合之有所依,离之无所缘,各有清晰序列,自由而又自然。又或草书的“飞白”,亦引研摩的欲望,可以比附“未完成”或“开放性”的心理动机。
可是我看这个展览的作品,首先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艺术家不管有意无意,其走向正好形成对反。书法家力于追索空间结构,试图从二维走到三维,雕塑家对时间的呈现愈加热衷,反而从三维走到二维。比如夏阳的雕塑《刻度》,将铝板锻制到极薄,即制造平面的效果。另一件作品《未完成》,居然只做了一页纸。而刘彦湖的书法篆刻,建筑性益以彣饰感,却不求线条的韵律节奏变化,乃刻意强调空间的疆理分布,虽然还在一个二维平面上营构,但其意蕴效果,很多是错位的,或跨越照察的,仿佛有一种新的时空经验内化外显。
文豪有一件《20201126》,用粉笔循木板纹路涂抹,立意命题上手,悉直接提示出时间迁流。另外像《线条的暗示》,亦极近二维抽象绘画。张克端的《向父亲诉说》及《停车吃饭》,其平面意识,看材料即明:前者是布和线,后者是墨和宣纸,便是加上了石板,所期也不在厚度。而陈国斌的《敦煌沙》,篆刻不打宣纸,却用沙子堆筑,直造三维立体。张羽翔的书法《基因》,则正负片加投影仪,转而接近装置性的表现。
雕塑家书法家脱离其各自专业的思行习惯,打破严守的边界,互借对方的地盘,当然是这个展览的一个看点。但仅仅这样看,就戋戋于表面,还要归宿根本,转至问题面向,通过具体作品,以观作者用心。彼此的一定格局被打破,固然有多重因素相叠合,可最关键性的一步,还在观念性的决然,以之明确了开放性和自由度的张大,同时走向了艺术家和参与者的同构。举若文豪的作品,观念性很强,视觉上亦新,然而就中深蕴,我尚不能分明,就需要一段时间沉浸,以至于一个过程沟通,方能觉受其特殊意味,乃后可获得深知真赏。而像阎秉会的书法创作,比如《空梦》和《黑白》,就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期待,或称开放的、未然的、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成分,都要依靠观者接对想象参与填充才能完成。阎秉会的作品颇让我惊喜,整体上落实于造型观念,它有一种体积感,近乎雕塑的气局,又有一种图像感,结合绘画的元素,故在意象上有的放矢:“白”字重笔涨墨,很肯定,“梦”字恍惚有象,不确然,示意性地交代出來,形式上已充分完整,这种基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转换,如果不是书家而兼画家,或者无力升华成为观念,则很难想像能达如此境界。
图1:阎秉会 黑白 宣纸墨汁 68cm×136cm 2020年
图2:阎秉会 空梦 宣纸墨汁 68cm×136cm 2020年
“现代书法”的形式探索,井上有一之后,进入一个僵局。井上有一的语言,迹近抽象主义回应,他的整体意识,还是西方现代,像波洛克(Paul Jackson Pollock)、克莱因(Franz Kline)、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是抽象绘画的方向,往空间结构上靠拢。举如单一线条,固有抑扬伸展,外似强调书写性、亦具一种时间性,却是无笔法的,也是稍矛盾的,或者说其时间经验呈现的序列感,远远不如传统书法逻辑之清晰,即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这样一种书写和阅读时序。他仿佛四方上下的冲击和聚拢,以表现精神围困的挣扎与动荡,与其说是毛笔的使转,不如说是身体的搏战,困兽犹斗一般,所以才要嘶吼,我即比拟为“身体书法”,用以对应于“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这都是了不起的,也都是反叛性的,却非必是“书写性”的,亦非必是“东方性”的。故他的视觉引导,并不是时间意识,而走向空间结构,他就要空间结构,乃轻弃笔法难度,不欲知笔法谁何。也以此成就了自己,却笼罩了再生的困境。当后继者效法以为圭臬,其书写意识实非确然,而时空消息亦属茫然,又无其日日绝笔之凛然,乃尽失笔法心期之当然。数数年踵袭以轻蹈,从反抗传统审美到表明现代审丑,从气慨放肆凌忽到挥运粗作大卖,一直都在口号、立场、情绪、态度里面打转。
但阎秉会所创发,似开出一个新起点,走到现代与当代之间、介于形式和观念之际,与井上有一已然不同。包括造型观念及意象经营,可视的图像感觉或生成的物象联想,都不求简单的抽象效果,也不属西式的空间结构,乃和笔法传统的回溯与拓展有关,前文提到的“飞白”用笔,可能就是其灵感来源;又益以焦笔渴笔辣笔,遂孤造平面切割神理,前者能对应内在心境,后者或暗示外在环境。他已经把中锋彻底打散,却了无平弱轻薄之感,固由创作经验的积累化合所作用,亦与现实失范价值撕裂的刺激相关联。且按下不表。
刘彦湖 观国之光 黑陶印章 15cm×15cm 2019年
刘彦湖 金字塔 纸本水墨 50cm×50cm×45 2019年
所以这次展览,书法质量颇高:比如刘彦湖的《观国之光》,方圆交运刚柔相济,文胜质胜端庄入古,却是一派新趣,洵推当世名作。他的《金字塔》,我曾评论过,于兹不重言,只是那种雕塑意味或装置特征切合斯展,须为表出。张羽翔和陈国斌二家,如果不是《基因》和《敦煌沙》注入了观念成分,我会认为与阎秉会刘彦湖不在同一津途,以其循于传统书法审美变化、专力突出形式语言机趣,而于现代文化心理移易、当代艺术展开逻辑,不是没有触磕,惟少关联亲近。张羽翔是书法形式构成的开派者,广有声华的一代教学名师,形式构成的有效方式,已内化成其心手习惯,直线、斜线、方块、三角、圆,这条线假如长了,下一条必为“护短”,就讲搭配妥帖,理清形式法程,昔年著名的"广西现象",就是这种研究、实践、教学的综会性成果。他的思考感受之优长,在于局部问题之解决,能够集中一个方向来贯彻。比如他究索干湿浓淡的层次和锐度,不只延伸着黄宾虹林散之,而且化合于伊秉绶齐白石,能够疏华布实,从而期于有力。他也是临习高手,摹古的小幅手札,分寸火候儿到位,工力才情两兼。只是总的观察下来,这些都更适合教学。对他来说书法的传统太强大了,形式和趣味范导于众妙,忽现一种摆落的意志,进而带入观念的倾向,不管由何种方式展开,文字基因也好,剪裁拼贴也好,局部放大也好,装置表达也好,都会转向激发个人创造的可能。陈国斌悟性出于禀质,心手调度止行自如,露才尽情不可按抑。他也是领风气的,却习惯于独成孤往,不离其个人乐趣。篆刻已经成体,并时几无比肩,虚实巧拙奇正,错综难见端倪,既能随宜合变,又能随变生奇,各种实验探究,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已经离谱,可是居然成立,比如印人普遍矜重的金石气,他就仿佛非要破一破,转求一种木刻材料的味道,别见一种越时迈往的灵机。
张羽翔 基因 现场投影、X光观片灯 2020年
陈国斌敦煌沙 石头、宋砖 尺寸可变 2021年
陈国斌雾蒙关山雾蒙风/无意巧玲珑/废画三千/爱己之钩
另外几个年轻人:张目达尚留井上有一的远影,态度与抽象艺术观念相连,楷书行书草书,驱遣相容共宜,把字拆散了写,乍见不知何许,以至不类汉字,营造一个陌生氛围,直观效果近于壁画,就有新鲜感,显得很老练,《向颜真卿致敬》,有当于生面别开。他的总体考虑,还是结构关系,设法空间拉得开,大形势上求突破,用笔迟留以当重力,稍欠灵警不耀骨采,小幅系列非其所长,《八喜临门》故嫌单调。陈量和鲁大东,显然是更“异类”,别启于不拘之途,各得其殊瑰俶诡,陈量借远古巫术或民间宗教的仿效书写,制造人神交感时空混沌的视觉氛围,隐含了文化人类学式的思考冲动,寻觅至于神秘,画符或是画虎,当引发诸多问题的追寻或质询,《请笔仙三屏》,非通灵不办,写庾信的祈雨青词,在风致上较为充分。鲁大东步调则相反,他的图像来源和可能假定都在当代艺术方向,把文字和纹样重叠交错,遂产生诡异的视觉刺激,正宜其才情的盈溢泛滥,或注入了“刻奇”(kistch)等观念成分,形式上稍稍有拼湊的感觉。
图1:张目达 致敬颜真卿系列——viii 纸本
455cm×1300cm 2019年
图2:张目达 八喜临门系列——第26号 纸本
115cm×90cm 2020年
图1:陈量 庾信关于祈雨敬神的诗句 安徽宣纸
可变尺寸 2020年
图2:陈量 请笔仙三屏 布面缝制 可变尺寸 2020年
图1:鲁大东 被误导的时空之一:拒绝黄赌毒
宣纸薄托230cm×115cm 2020年
图2:鲁大东 灭霸
宣纸薄托 201cm×100cm 2020年
雕塑与书法异轨殊辙,除了各成其专门之技,或曰各有其不拔之基,还有个文运混杂问题。书法较单纯,中土所发创,“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已为历史所造极,西方的Calligraphy,绝无如此深理。雕塑就不同了,它是翻译词汇,即西语sculpture,有条分件举的体系格局,中土古曰“塐”,埏土以象物,未形成坚实确切的学问主张。故雕塑的所有问题,都来自西方的触动,已有的结果、转型的状况、步趋的压力,你必须学习,方是专美,捏泥人的,并不算数。斯即常识成见,叙来无多深趣。
张克端是最典型的,能力也是最全面的,故涉及压力下的所有问题。我看过他不多的作品,却发现其许多的来历,马里尼(Marino Marini)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贾柯梅蒂的,仿佛都要吃透,以求富其所得,谨心刻意融合,所期化人为己,间接的经验多,形式的转换快,都自检不稍贷。《停车吃饭》别为一种,心思才智重旨独拔,《向父亲诉说》又是一种,色彩肌理开门见山,倘扩成一个系列,必打开一个局面。新作《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其方案之一,最使人亮眼,显得自然质朴,能见其人真性。
图1:张克端 向父亲诉说(局部) 布、线
195cm×152cm 2015年
图2:张克端 停车吃饭 石板、宣纸、墨
80cm×61cm 2001年
张伟的的情形与克端异趣,属于西方压力下的另外一种反应。他经过严格的西法训练,在中央美院长大,到俄国学习八年,居然勒马回缰,一头扎进本土,他主持的央美六工,就研究中国雕塑,用志在传统重构,其刻苦工夫,见真实心地。又从钱绍武习书法,随王秉复学国画,故他的语言完美,受笔法的影响很大,《苍》和《墨》的直接视觉效果,就是国画衣纹的笔转气灵,他那个较知名的《一座大山》,似胎息于齐白石的一幅山水,齐白石题穷款,我无从举其目。而这次参展的新作《所谓》,则转向现实生活的问题关切,既见于传统器物的造型究索,更合其西法训练的深厚功力,用黑色大理石雕了个双引号,单纯饱满不让马约尔(Maillol),藴义丰而形式粹,很概括,很精炼,很有力。
张伟 所谓 黑色大理石 30cm×30cm 2020年
图1:张伟 苍 综合材料
120cm×110cm×100cm 2013年
图2:张伟 一座大山 综合材料
229cm×178cm×204cm 2006年
倒是夏阳的作品,在气质上深具中土的特点,能见出沉稳持重的传统化育,或隋唐后梵乘教理的世间觉悟,语言比较特殊,视觉也有味道,平和不动声色。《刻度》除平面的异致,还有金属的质感,虽然不尽完美,或者不尽精准,欠了一些什么,依然分量很重。但还不能因此说他就是传统的、就是本土了,类似的说法其实很难让人深究,反而是洞悉混杂文运下的启益才是,比如《清畅——念弘一法师》,看名字很“中国”,实际上颇“观念”,那个禅床的写物极貌,采掇了博伊斯(Joseph Beuys)的残膏剩馥,故虽曰自己的探求,终不离人家的影响。
夏阳 刻度 锻铝 29cm×59cm×0.3cm 2020年
图1:夏阳 纸 铝 28cm×19cm 2020年
图2:夏阳 清畅——念弘一法师纸、颜料、铝、胶
128cm×66cm×2cm 2014年
所以看谭勋的雕塑认知实践,就无所谓本土域外的溪异谷别,转求于拉平高低宏隘的正证之慧。那件《七夕的屋漏痕》,其构思效果的究竟,似杜尚(Marcel Duchamp)转念的折衷,提炼的视觉痕迹,落实在日常观察,意于所谓“传统”、“体系”渺不相干。他的空间塑造能力,包括语言感觉的完整,以及结构把握的到位,显然都准于当代艺术风会。也有平面呈现的作品,类似《一次性纸杯》,似不如夏阳纯粹;那个铁丝制成的《草》,虽与艾未未撞车,却别具典要的审美。《彩钢板——缝合》,颜色的搭配、形状的组合,都果决而闲定,属难能而可贵。至其语义深层,他已解释过了。
谭勋 彩钢板——缝合 彩钢板、影像
总长约700cm 2019年
文豪的作品前已提及,他在观念和材料上招术很多,而对材料的感觉尤其出色。有一件作品《山》,巧构于瓦楞纸,假如和谭勋的《彩钢板——缝合》放在一起,视觉上就会有对比殊效。这个新作《尚未命名》,外似观念与绘画的结合,实则依然是材料的察感。
图1:文豪 山 瓦楞纸
200cm×200cm×12.5cm 2013年
图2:文豪 20201126(局部) 木板、粉笔
45cm×60cm 2020年
图3:文豪 线条的暗示 宣纸、墨
四尺全开 2019年
梁硕门径宽大,心思既深且细,善察世态时相,直对现实问题,故作品的内质外仪,都无肤浅的造作,而见持守的沉毅,可期异日的成就。他倒是由能而真渐归本土的一位,我读其《关于“枣木泥”系列的背景介绍》,数百字容纳复杂的内容梳理,乃服其专业态度,亦推知开广能力。虽作品图片看不出效果,却可以想象其情形可观。所附作品图注:“泥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枣木骨架的结构走的,不完全是形象预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开放性的未完成”,骨架既本身自成一个构造,却待其附会另外一个形来完成,附会的形和骨架本身的贴合,就不是一个刚性的规定,而强调某种弹性的参与,顺时随机从宜,是谓相与生成。
图1/2:梁硕 枣木泥#1 枣木、泥
40cm×28cm×41cm 2020年
图3/4/5:梁硕 枣木泥#2 枣木、泥
30cm×25cm×72cm 2020年
如果说梁硕是“开放性的未完成”,那么何勇就是“连续性的被阻断”,打破视觉的连续性,何勇的作品最典型。这牵涉到雕塑的当代观看,与古代及现代的方式不同。古代的雕塑作品,无论是浮雕圆雕,都有个固定位置,放置在空间一隅,故可能目击的范围,是相对有效的角度。我想这个角度,180度而已,稍有一点余光,亦难捕获太多,所以即使观看圆雕,大抵也是浮雕觉受,背面是看不到的,整全是靠心期的。博物馆倒是可能,细思量仍有限定。佛罗伦萨广场的《大卫》,不但置于中心,并且能够转动,人也可以环绕,自当得其全体。但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构思来说,还是会划定一个理想的视角,或者就雕塑本身的形式语言来说,依然会处理一下主次的偏向。至于刻意给人以多角度观看,给人以全方位调动,给人以360度环视,还是要到现代主义时段,像马约尔、贾柯梅蒂、亨利·摩尔、布朗库西(Brancusi)、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就要放在中间,就要观者环绕,每个角度都呈现,形式上给出完整感。比较有意思的是,给出完整感的作品,除了马约尔之外,反多属“未完成”的,这种现代主义式的一意求难,仿佛是画个圈,让你围着它转。可是当代雕塑,变得极为不同,一变而同装置,再变把它打散,进而是错乱摆放,甚至是穿堂过院,此即所谓“连续性的被阻断”,以之改变了雕塑的欣赏习惯,观者不再是一个固定位置,也不再围着一个中心绕圈,而要聚拢纵向视线,连续移动步伐,随着移动的过程,按其领导的方向,沿其摆布的位置,循其形式的变化,感受空间的引伸,产生心理的影响,唤起时间的经验,心理影响愈强化,时间经验愈延展。看浮雕或者圆雕,不会有类似体验。
何勇这个《永字八法》,从美术馆外墙开始,穿透到展厅内部,然后断连向前,拾其阶级而上,直到二楼结束。从墙外到墙内,从一楼到二楼,视觉上是阻断的、空间上也是阻断的、并时间上也如此这般。于是空间时间视线,拆成分散的几个点,需要贯穿的一条线,即开篇所言“动线”,“动线”固然由何勇制造,可他要调动观者参与,故分散的几个点之间,就留下了一段段空白,通过时间的延伸,迫使你想象还原,在心理上把它完整,所谓“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表面是“连续性的被阻断”,实情是“阻断性的被连续”,它是另外一种连续,变化加大的连续,时空转换的连续,心理体验的连续。
图1/2/3:何勇 《永字八法》材质及形式效果示意图
图4:何勇 《永字八法》方案
图5:何勇 《永字八法》户外草图
何勇是深明当代艺术理思的,即把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进入可能性的主观想象,解会无成见的艺术观念。《永字八法》的整体构想,各种材料的选择运用,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八法方位与展览空间的比照对应,等等,他都花了很大心思,我前陈“背景性”的微词,这样看也不怎么公平。实则他的这种“连续性的被阻断”或曰“阻断性的被连续”,不仅仅解决了创作者和参与者的问题,更加可贵的则是把整个展场贯穿起来了。雕塑和书法并陈,想最要计其杂散,上焉者视觉勾连,下焉者氛围笼罩,这个《永字八法》,于此可称立干。
简单归纳起来,大概就是三点:一是同为视觉艺术的书法和雕塑,一个二维平面,一个三维立体,一个求诸空间可能,一个呈现时间维度,两种不同的语言,区分固定的特性,这种一般的理解或普通的常识,今天仿佛不管用了、非准的了、被颠覆了、逆过来了、反方向了,这是如何促成的?二是不论二维还是三维,逆过来或者反方向,就中都有一个时间性的要领,我只是肤浅而零散的观察,并无力深研备述,更不免言内歧外,究竟怎么来讨论?三是雕塑与书法通有无,作者和观者鸣桴鼓,艺术的边界若存若亡,创造的可能肯堂肯构,这不尽是艺术的形式语言问题、直接经验的发现问题、纯粹观念的确立问题、甚至不尽是艺术本身的问题;也不尽是中西文化差异、历史传统断续、家法道脉体系的持此衡彼、牴牾迁就、因之非之的问题;不是不重要,而是未究极,子夏“小道恐泥”,朱子“说得大了”,开其致远之智,失其具体之讥,有在理原归实,都非凿空造虚。所谓“古之学者为己”、“有为有所不为”,皆感动于世运升降,而反复于生活而已。故艺术的命脉终始,还是与现实的深刻关系。谨序。庚子年冬月十一。西历圣诞节。于上海巽汇XUNWAY。
去往从来(2021)第三回展——雕塑实践与书学拓展
学术主持:寒碧
项目策划:何勇
展览总监:夏阳
展览艺术家:陈国斌、阎秉会、刘彦湖、张克端、张羽翔、何勇、夏阳、张伟、鲁大东、谭勋、梁硕、文豪、张目达、陈量(按年龄排序)
主办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
学术支持:巽汇 XUNWAY
展览时间:2021年1月8日至1月24日
开幕时间:2021年1月8日(周五)下午15:30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研讨安排
第一场:
创造:当代雕塑与书法艺术的异体同神
主持人:阿克曼、王南溟
时间:2021年1月8日(周五)18:30—21:30
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第二场:
体系:书法和雕塑艺术的历史承担、现实观照和未来可能
主持人:范景中、寒碧
时间:2021年1月9日(周六)10:00—12:00
地点:程十发美术馆B1(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398号)
第三场:
理知:作为观念—行动艺术的当代书法和雕塑
主持人:寒碧
对谈嘉宾:孙周兴、阎秉会、张克端
时间:2021年1月9日(周六)13:30—17:30
地点:程十发美术馆B1(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398号)
主题对话
第一场:
当代书法和雕塑艺术中的民间或乡野经验
主持人:靳卫红
对谈嘉宾:梁硕、张目达
时间:2021年1月10日(周日)10:00—12:00
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第二场:
中国雕塑与书法艺术的当代建构
主持人:江梅
对谈嘉宾:张羽翔、何勇
时间:2021年1月10日(周日)14:00—16:00
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2021年1月8日~2021年1月24日
开馆时间
10: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馆休)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