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为你 耗尽半生的勇气

2020-12-16 10:51:06 来源:同古堂

▲瀚成拍卖“大明202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福州)”徐悲鸿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瀚成拍卖

徐悲鸿:为你,耗尽半生的勇气
文/ 同古堂

甲申年,即1944年,抗战虽渐至胜利前夜,曙光初现,却是进入最为艰难的“后相持”时期。而对于徐悲鸿而言,是年亦最是不平凡,一切仿似大梦一场。

此年仲春时节,由于日军空袭不断,其携全家由昆明迁徙至陪都重庆,暂住在张道藩主管的中国文艺社。

▲日军空袭

或是厌倦长期漂泊与“剪不断理还乱”的个人情感,徐悲鸿在《中央日报》上第二次刊登启事,言称“悲鸿与蒋碧薇女士因意志不和,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中经亲友调解,蒋女士坚持己见,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无干涉。兹恐社会未尽深知,特此声明。”,至此,绝意与蒋碧薇彻底划清界限。

之后,其与“助手”廖静文,跨越年龄鸿沟,在贵阳花溪河畔举行订婚典礼,并山盟誓言,相伴余生。

▲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及儿子徐庆平

对于徐悲鸿而言,与廖静文的相遇或许只是巧合,然决定执子之手,唯一“明媒正娶”,成为合法的“妻子”,却需要耗尽半生的勇气。

彼时,徐悲鸿48岁,而廖静文正是双十妙龄,情窦初开的年华,如此的“忘年之恋”,自然争议声甚多。此前,徐悲鸿与蒋碧薇、孙多慈一波三折的“感情”,早已是满城皆知,世俗的闲言碎语,廖静文家人的阻挠,更如狂风暴雨袭来。

廖静文能否承受各种压力,徐悲鸿亦是否此后“情比金坚”,外界的质疑声充斥,毁谤声重重不绝。不过,情到浓时,一切都可以风轻云淡,世人誉我、毁我,皆无足挂怀,吾但求所爱。

▲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

在这段新的感情中,徐悲鸿对廖静文含情脉脉地说道“要是时光能如人意,我再少十年,你再大十岁该多好。”,满心是陷入爱情的甜蜜与对时光的不舍。为了顺利与廖静文在一起,徐悲鸿更赔偿了蒋碧薇100万元以及100幅个人作品,作为“天价”离婚赡养费,以换得自由身。

而在廖静文的眼中,徐悲鸿就是她的全部,其曾动情的说“我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着的女人。”

▲徐悲鸿、廖静文等,1945年摄于重庆磐溪

显然,廖静文是深爱着徐悲鸿的。

以至于在徐悲鸿过世多年后,廖静文1997年2月28日给外孙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希望我信仰基督教,这样死后上天堂,但是,悲鸿不是教徒,那么他不在天堂,我就不要去天堂,我死后要去的地方是悲鸿在的地方,即使很苦,我也要伴他一同受苦。如果人在死后还有一个世界的话,我只希望在那个世界里和悲鸿在一起,亲爱的胖子,希望你理解我的感情。”

而在徐悲鸿逝世50周年时,廖静文也伉俪情深,哽咽地说,希望离世以后可以和徐悲鸿在“黄泉”相见,“我会靠在他的胸脯上,向他诉说我这几十年来是怎么度过的,是怎么想念他的,我要把我的痛苦都告诉他。”

令人展读涕泪,闻之亦感唏嘘。

▲徐悲鸿与廖静文在北海公园合影

相濡以沫的“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徐悲鸿曾有诗“灯灰已入夜,无计细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弗不离。”,以示对廖静文永不磨灭的爱恋。1943年,徐悲鸿为廖静文绘画像,一笔一划,勾勒着这个奋不顾身,勇敢陪伴自己的心上女子。

▲1943年徐悲鸿为廖静文所绘画像

而爱屋及乌,在“甲申”(1944年)订婚这年,徐悲鸿又绘“奔马图”,赠予“金陵大学理事院口化口口口口口口”。

金陵大学与廖静文颇有渊源。当时,由于抗战,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学校皆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此几所学校精诚团结,共渡国难,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对教学采取统一安排,华西坝成为五大学的共同校园。

其中,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合作最深,二所学校原都是由南京迁址,在“华西坝”又朝夕相处,取长补短。抗战结束后数年,二校合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1943年金陵女子大学学生宿舍

▲1945年金陵大学学生宿舍

1943年,廖静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不过为了照顾徐悲鸿,1944年,其最终放弃了学业。其对徐悲鸿说“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

徐悲鸿绘此“奔马图”,相赠金陵大学,或即与感谢“妻子”廖静文的“默默付出”有关。同时,也是其对艰苦抗战中,各高校仍坚持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共同抵御外辱的精神鼓舞。

▲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63×50cm,约2.8平尺
款识:甲申仲春,悲鸿,钤印:东海王孙
来源:洛克菲勒基金会远东办公室Dr. Marshall C Balfour (1896-1976)于1946-47年间在北京购得,后由家人保存。

决定相伴余生的徐悲鸿与廖静文琴瑟合鸣,其写意泼墨,妻子调墨品析,笔下所擅的“奔马”亦愈为雄健。

如是作,奔马腾空而起,犹若四蹄生烟,御风而行,寄予着徐悲鸿人生新的开始。而踏上新的征途,其也对未来“美术教育”及“文化救亡创作”激起更多饱满的热情与希望。

徐悲鸿的“马”,线条粗犷豪迈,精神抖擞挺立,可谓雄姿勃发,气势昂扬,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神韵。

而乱世之中,徐悲鸿以画板为角斗场,画笔为锋茅利刃,所绘“奔马”作“时代号角”,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忱。谢冰莹也曾赞其所画奔马“……那有悲壮哀情的脸部和尾巴,令人一见就想佩好枪弹,跨上马去,直冲入敌人的阵营,杀他个落花流水!……”

▲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纽约街头

此作“奔马图”,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奔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又以干笔扫出鬃毛、马尾等,结构准确,笔墨浓淡干湿的变化,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将骏马的神韵表现备至,又皴擦涂染相辅相成,淡墨与赭石布地,描绘劲草等,是徐悲鸿最经典的笔墨。

其中,奔马左前蹄抬起,后二蹄凌空飞跃,又马首部分留白,表现高光,作转颈回望状,拂动的马鬃与马尾,则带飞动之势,似将随时奔腾而去,有书法中“枯笔飞白”观感,生动自然。马的轮廓,以圆浑有力线条勾勒,马身淡墨晕染挥洒,马蹄及关节处寥寥描绘,却甚为坚硬劲健,富有立体感。

此外,鼻子部位,鼻孔绘制颇大,有人说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大,这种马善于奔驰,可见徐悲鸿对于“马”观察之细致入微。其曾对廖静文说“只有通过对真实景物的细微观察和写生,才能获得真感,真感是一切艺术的渊源。”,因此其笔下的“马”才可栩栩如生。

徐悲鸿赋予“奔马”以时代精神,笔墨中既可见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明暗表现充分,深得西方写实主义精髓,诚是难得精作,殊为可珍。

是画装裱签条钤印“徐悲鸿教授赠予金陵大学理事院口化口口口口口口”。

▲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签条钤印

▲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签条钤印

此“奔马图”原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远东办公室Dr. Marshall C Balfour (1896-1976)于1946-47年间在北京购得,后由家人保存,数年前于纽约邦瀚斯拍卖释出,可谓传承有绪。

▲Blanchette Rockefeller,Marshall Balfour,Rajkumari Amrit Kaur(Indian Health Minister),John D.Rockefeller lll,Margaret Balfour,dared1954

在中国局势动荡的时期,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共在中国投资建设了14所大学,其中,于1917年投资建设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至今都被传为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佳话。其对中国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的关注和投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半个世纪中的影响甚巨。

画中款识“甲申仲春,悲鸿”,钤印“东海王孙”,此印由著名“印丐”寿石工夫人宋君方为徐悲鸿所制。

▲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款识、钤印

对比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及“动态图”,也可知此“奔马图”形神兼备,刚劲雄健,为其难得的精品之作。

▲左: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右:徐悲鸿 画马步骤图

▲左:徐悲鸿 1944年作 奔马图;右:徐悲鸿 画马动态

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又专注于画作创作,徐悲鸿绘此图后不久,即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等严重疾病,住进中央医院长达七个月之久,作品数量锐减。幸得廖静文不顾辛劳在医院席地而睡,悉心陪伴,照料数月,直到第二年,徐悲鸿的病方渐愈。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徐悲鸿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又将卖画所得,捐赠抗战,同时,其笔下的马,又时刻鼓舞着无数进步的国人为抵御外辱而以“奔马”之姿,昂首奋蹄,守卫和平家园。

而此赠予“金陵大学”的“奔马图”,除家国情怀外,或与其对妻子的“挚爱”亦有关系,惜装裱外题签钤印,部分已模糊不辨,无法确言。不过,仍可见其之特殊意义,非同寻常。

此外,徐悲鸿对廖静文的情谊,亦是真挚,无悔。为她,耗尽半生的勇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