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汇:古钱收藏是门学问之《老派VS新潮》
图1:重一两十二铢
老派人守旧,新潮人追风,钱币界也有类似情况。
清以前的藏家喜好熟坑钱,每遇满锈的熟坑钱,即放入厚布袋中,填上碎竹叶、竹屑,系于腰间,空闲时用手摩挲,就象玩核桃一样。不时还拿出来看看,积以岁月,锈蚀尽去,表面光洁细腻,别有一番风味。至于那些未曾入土,长久传世的稀有古钱更是受人欢迎。
然而时过境迁,民国以降,生坑钱渐被看重,至上世纪末,身价倍增,特别是一些生坑薄锈,未曾流用的美品,价格是一般熟坑钱的数倍。
我当时限于经济能力,所以趁便宜时多买了些熟坑钱,它们往往流用日久,棱角磨去,文字平夷,但包浆熟旧,温润如玉。百年沧桑在斯,前人手泽存矣,不是轻易可以伪造,看着也较放心。
下面发几枚熟坑钱图片。
一。重一两十二铢。战国时秦铸,钱文环读,古朴别致。此钱文字也被释读为“一铢(珠)、重一两、十二”,我依照战国、西汉铜器纪重行文格式,仍按旧读为“重一两、十二铢”(见图1)。从先秦至今足有2400年左右,居然完好未损,想想都觉得惊奇。
二。六朝五铢。正面方孔四角上有小凸点,一般不引人注意,所以价格较低(见图2)。但老一辈钱币学家郑家相先生认为它属于南朝梁末的四柱五铢范畴,并将自己所藏一枚刊登于《寿泉集拓·子槎·果园两翁古稀祝寿泉帖》之中(见图3),此钱存世极少。
(图2:六朝五铢)
(图3:六朝五铢拓片)
三。北宋政和通宝篆书铁母。铁母指翻铸铁钱的母钱,本身铜质,存世稀少。此为熟坑钱,所以在当时价格不高,但文字匀称动健,狭贝长宝,版别独特,尤为罕见。(见图4)
(图4:北宋政和通宝篆书铁母)
四。庆元元宝背川卅四铁母。按庆元年间流通的铜钱均为庆元通宝而不用元宝,以避免二元重复。四川利州炉的铁钱也称通宝,此是四川邛州惠民监所铸铁钱的母钱,为与利州铁钱有别,故改用元宝。卅四指炉次,即庆元二年农历8月至庆元三年4月底止。这种铁母实际只使用九个月,所以当时的数量即有限,流传至今已是硕果仅存,虽文字平夷,仍无可替代,弥足珍贵。(见图5)
(图5:庆元元宝背川卅四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