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流行,人类何为?
袁跃兴
在不久前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多个人工智能联合演唱了一首名为《智联家园》的主题曲。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一点是,就连这首主题曲的作曲也是人工智能。而在今年6月,《智联家园》的“曲作者”人工智能“小冰”,刚刚被授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7月9日当天,小冰在微博上发布《智联家园》MV,同时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上音毕业后的首支作品。”今年,小冰在接受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两位老师的“指导”后,顺利“毕业”,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荣誉毕业生”。
参与“指导”小冰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介绍,这首《智联家园》的旋律是小冰独立完成的,为了歌曲效果更好,人类也配合小冰对编曲进行了完善,“虽然人类参与其中,但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
小冰团队介绍:“小冰受到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和相关资料的灵感激发,创作了《智联家园》这首歌曲的旋律。”事实上,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激发时,现在的小冰不仅能够创作出音乐曲目,还可以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目前,小冰创作一首3分钟左右完整歌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两分钟之内。目前,小冰已经形成了流行、古风、民谣等几个大的音乐风格,其中最擅长的是古风音乐,创作水准最高。
“我们一般认为音乐是一个纯艺术的事情,但其实可以分两块来看:音乐既有艺术和情感的东西,也有一定规则,特别是在旋律创作、编曲中,比如说比较常用的和弦排列结构就会有一定规则在里面。”而目前小冰就是针对音乐创作中“有规则可循”的部分进行“创作”的。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用模仿人类“思考”,就可以根据数据“创作”出音乐作品。
我们知道,如今已进入AI(人工智能)时代,尤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AI技术创造的AI诗歌、AI小说、AI歌词、AI绘画、AI艺术品等。AI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创造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创造力的博弈与挑战,成为文化艺术创造领域中新的课题……
AI技术大举进入艺术领域,引发人们尤其是艺术家的忧虑:“艺术会面临消亡吗?”
对于AI技术进入艺术领域,有的抱着悲观的看法,认为艺术会被AI艺术取代而消亡;有的认为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结合互补、艺术与人工智能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有的则认为未来或是人类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共同发展。“人类的艺术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人工智能的创作也能够为人类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所以,怎样利用或者说驾驭AI技术,已成为艺术家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了科技的元素。
无疑,今天我们的文化艺术已经进入AI(人工智能)时代,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化艺术,自然会受到了它的制约和对抗。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创造,以至于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创作者达到文化艺术的高产能,但也给人类创作艺术带来了冲击和挑战。AI(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文化艺术创作的美学原则是不同的。
AI参与艺术创作,其优势在于高产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技术化的。这也就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创作,无法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审美感性经验。有人听了人工智能小冰的歌曲就这样说,“谱出的音符美妙,却很难动人”。情感、精神、灵魂,这正是人工智能艺术所不具有的。
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方面,或者说是人工智能还没有涉及的创新的领域。这是人的精神价值体现的地方。所以,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也很难取代人类的情感、精神和灵魂。人类的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可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看到人工智能影响人类的思想碰撞。人类的文化艺术远远不会停止或者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