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冷月晚年书风突变与艺术追求

2019-09-10 16:32:45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李梅

书法家赵冷月

赵冷月(1915-2002)是对当代书法影响较大的书法家,其晚年“‘丑’就是美”的艺术观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他在当代书法史上落下重重一笔。他的书法作品从在书法界曾受质疑,及至今日则被广泛认可,时间跨度达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赵冷月书法引来无数的追随者,对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澎湃新闻获悉,9月12日,“月耀金陵——赵冷月书法精品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这是继四年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海上明月——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的又一大展。展览集中选取了这位20世纪海派书法家衰年变法的精心之作,约有近百件之多。

“我是个八十多岁的人了,我感到书法实在太难了,其难不亚于攀登蜀道。正因此,书法也太具有魅力,时时吸引着我。我立下的最高心愿是:能够追求到古人那种不囿成法且极富天趣的书法意韵,达到他们那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书法家赵冷月晚年在论及书法曾慨叹道。

赵冷月(1915.3 - 2002.11)别署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1950年移居上海。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生前出版有《赵冷月墨迹选》、《赵冷月八旬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 — 赵冷月卷》等多种。赵冷月先生初从晋唐楷、行法度,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于《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至晚年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赵冷月书法

在长达七十余年的书法创作实践中,赵冷月对于传统经典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具有雄厚的积淀,并对馆阁体书法和流行书法庸俗化倾向作出过各种反拨,并提出“丑到极点即美到极点”的艺术观念。他的这一表述有强烈的矫枉过正的意图,其所指的“丑”,并不是与“美”相对立的“丑陋”,而是指脱离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绝浅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种厚、大、重、拙的壮美,甚至带些残缺的苍莽之美。

赵冷月书法

在书法的研习上,赵冷月认为书法“绳墨严谨”,不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必须对传统的经典法书不断临习,掌握其法度,并从中找到可以生发和变化的契机。他不断告诫后辈,学书法开始时要从唐楷入手,横平竖直就是书法;专注于一家一帖,要写得“像”,能够“入帖”,尤其强调书法“笔法”的重要性,将是否掌握“笔法”,作为区别书家与非书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再掌握结字、章法和行气。在深入研习阶段,他尤其重视“学而能化”——书法研习不能拘泥于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应该广收博取、最终形成自家面目。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赵冷月与关良、朱屺瞻合影

赵冷月书杜甫诗

书画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为声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围人也是恭维居多、批评者少,因此,全凭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赵冷月正是这样一位谨慎自律,厚道质朴,直言无忌,近乎天真,却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上极其“不安分”的,不断自我否定、“不结壳”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研习之路从传统帖学入手、“由唐溯晋”。但凡成功的书家往往言必称晋,在其书法中得到一些“晋味”便止步自适,而赵冷月在六十岁以后即由帖学转向碑学,约七十四岁以后在碑版、法帖和简纸之间来回取法,求得“豪华落尽”的质朴和大雅之境。他不拘泥于“晋唐”成法,在书法创作中力图摆脱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摆脱自己原来的影子,不断地在变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调得到升华。

因而他由“晋唐”这一千古不变的学书之路进入了传统书法之堂奥。及至晚年,得益于二十世纪考古发掘的巨大进展,汉字书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迹被不断发现和出版。赵冷月则不以“晋味”为终点,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晋筑基、融彙秦汉,全力追求疏放简远、典雅高贵的意韵。其作品或疏野洞达、或淹润细密,粗而不犷,细而不纤,彰显内力内美,步入一片化境。

对于这段时期的艺术创作,其子赵明康在追忆文章中写道:“曾有十年时间,我常常陪侍在父亲赵公冷月左右,恰值父亲晚年书风突变的时期。父亲对我说:‘暂且放下父子之尊卑,当作无话不说的艺友,一起来谈论书法。’我陪他聊天、谈艺,更多时候则是为他理纸、抻纸,看着他写字。那时家中住房并不宽敞,用于书法创作的桌面较小,需由我站在对面帮他拉纸,犹如充当‘书童’一般。父亲通常每天上午临写碑帖,午饭后稍作休息,便开始书法创作。令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他喜好书写六尺、八尺整张或条屏,往往翰逸神飞地写完一二百个大字,我必须跟上他的节奏,调整走纸的快慢,经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迹乾透,父亲与我便一起小心抬纸出门,经由过道至电梯厅,摊于地上,以便能远观整幅作品,我们一同欣赏、评论,如不满意,随即毁弃,再回去重写,几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回溯自己的书学生涯,赵冷月曾笑对其子说:“在我学书过程中有三次‘逃离’。少年时学祖父介甫公,几乎可为其代笔,年稍长即自觉地‘逃离’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时喜欢苏、米,尤其专注临习米芾书法,又惟恐染上‘习气’,花了极大的力气从米字‘逃离’出来;中年以后特别喜欢颜真卿,楷书能乱真,几乎被颜字‘困死’,这次‘逃离’极其艰难,凭藉其晚年对于碑学的深刻参悟,才侥幸洗脱颜书的‘俗套’”脱“俗”是件难事,但我毕竟从以往那种讨人喜欢的书法中走出来了,从而有一种庆幸感。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脱离了传统书法的法度,相反,在漫长的过程中,我对法度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一般人的认识。

而对于当时书法界所谓的“衰年变法”,赵冷月并不是很认同。他认为自己不是刻意地“为了变而变”,即便有所谓“变法”,也是熔冶各体各家的传统法度后,再陶铸自我性灵,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变化”。汉字由“书写”发展成“书法”,是在不断地为书法做“加法”,使汉字变得越来越精美细腻、技法也越来越複杂,这好比给“书写”本身不断地穿上了一件件华美的“书法”外衣。千百年来累积的外衣已变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负担,回归质朴、简洁,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则又是一番新境界。当然,这“外衣”必须先得穿上,然后才有可能脱去。如果对于传统书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脱过早,则不得门径。必须先由“晋唐”进入传统书法堂奥,并经过长年的积淀和参悟,方可谋求出离与跳脱。

然此时期赵冷月勇于自我突破、大胆革新的书法作品在当时的书法界却一度受到质疑,虽至今日,赵冷月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时间却过去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赵冷月书法引来无数的追随者,对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知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赵冷月书法研究学者沃兴华在追忆赵冷月的文章中写道:“赵冷月以他的书法作品和创新精神影响了近三十年的中国书坛,而且他的影响还将会持续下去,作为一个被书法界、艺术界研究的对象,他的书法理念和作品将继续存在于21世纪的中国书坛,继续着被一部分人误解和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欣赏的生命历程。”沃兴华回忆说,他在赵先生家里看到过一副对联,上联内容是“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他晚年变法,敢于把字写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像古人说的造次于斯,颠沛于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这一点对我影响最大,艺术家的创作就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心以为是,不敢不为。这是艺术家的良心。”

赵冷月书法

赵冷月书法

据悉,此次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多是见证赵冷月先生衰年变法的作品,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十竹斋艺术品投资公司、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承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