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普天同庆》赏析
关于老聂
老聂自幼喜欢绘画,小学时就受老师的影响开始动笔画画,当时的美术老师画的一张素描《菠萝》他至今记忆犹新,奉为圭臬。60年代,得知市文化馆有美术训练班可以去学习,便兴冲冲地跑去报名,因为衣衫褴褛的农村小子形象,结果几次被拒。后来很幸运地遇到了全祝明老师,带着他进文化馆并报上了名。全祝明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后曾任河北美协副主席),有很高的绘画造诣,当时他给老聂介绍了好多中外油画大师和世界名作,使得老聂从此爱上了油画。
1965年春节,在天津师范美术学院的老乡,带回了一份马克西莫夫讲课记录的油印本,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好教材,不啻让老聂眼睛一亮。因为老乡过完春节就要回校,老聂便让正在家中过节的大学生们帮忙一起用手抄,硬是做成了一本马克西莫夫教材手抄本。因为这本通俗易懂的册子,老聂渐渐了解了专业的油画知识,学习到了油画创作的步骤和制作过程,算是渐渐跨入了油画的大门。这本手抄教材,至今仍然伴随着老聂。
后来,老聂被天津师范美术学院初试录取,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他上美术学院的大学梦想成了泡影。无奈只得开始从事体力劳动,但业余时一直自学美术,坚持不辍。无独有偶,绘画的技能让老聂在后来派上了用场,每天画三层楼高的巨幅毛主席油画像和宣传画,这一画就是十年。70年代,老聂利用业余时间给出版社画年画,每年发表一到两幅,光阴如梭,这一画又是十年。
老聂年轻时喜欢户外写生,经常去西藏和藏民住在一起,喝酥油茶,吃牦牛肉,开着越野车与藏獒在草原上赛跑,在珠峰脚下寻找登山运动员的足迹。冰川、雪山、蓝天,清新的空气,朴实的藏民,西藏那一片净土曾经触发了他许多绘画灵感。在那段日子里画了很多关于西藏的题材,如《阳光沐浴》、《纳木措湖的姑娘》、《康巴汉子》、《格桑花》等,这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聂也在出国的大潮中不断地来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寻求纯正的油画技法,寻找油画的真谛。如圣彼德堡的冬宫,国家博物馆等,并曾多次到列宾美院参观学习;在卢浮宫的名作中寻找着用色的技法,仔细观察研究,就这样如饥似渴地参观学习;在米勒的故乡巴比松小镇的麦田里,老聂仿佛听到了《晚钟》的声音。在这里,巴比松画派油画大师们的足迹到处可见,老聂还意外地发现了与米勒同年代的好友雅克和美国女画家罗莎的真迹,并不惜代价收藏了许多名人名画;法国海边一个古朴的小镇,这里曾经是邓小平勤工俭学来过的地方,老聂坐在一个木质长椅上思念伟人,感慨当年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来到这里求索真理的艰辛与不易。
在荷兰伦勃朗的故乡,老聂不但找到名家的名作、故居、工作室,还找到当年大师们用的颜料及现在仍然在生产颜料的手工作坊,如泰伦斯生产的以大师名字命名的颜料“伦勃朗”、“凡高”等,手工作坊做的油画颜料“老荷兰”让老聂如获至宝。了解颜料的制作方法也是学习油画的必备知识。在大师们生存过的地方去探寻知识更是一种乐趣。此后他的油画创作羽翼渐丰,渐入佳境。并明白一个道理:油画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学习。
1995年,基于政策优惠,老聂提前退休,心无旁骛地在家画画,从此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画家。
历史画《普天同庆》
说起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大部分人的印象基本来自于黑白纪录片中,毛泽东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紧接着是一片山呼海啸的欢呼声……
时隔70年的今天,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终于以巨幅油画《普天同庆》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老聂作为一个画者向经典的致敬,也是遵从内心完成自己的一个夙愿——他一直想要画一幅着重表现国家领导人及开国元勋、将帅们与有功于建国大业的各界代表、各界人士、学生一起欢庆开国大典的场面,让“中国人民被外国列强欺凌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从此欢欣鼓舞地站起来当家作主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以油画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次镌刻在大众的心里,提醒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创作过程艰辛繁复
《普天同庆》的视角采取在城楼外俯瞰的角度,场面纪实而恢弘,表现的人物达到一百多位,是名副其实的一幅历史巨作。
不同于平时画的一些画面比较响亮的历史画,老聂把《普天同庆》的色调掌握在一种类似老照片的褐色土黄基调中,减弱了色彩的纯度和对比度,让画面看上去更有沧海桑田的温度感,更能够烘托历史的厚重与绵长。人物处理上,摒弃用故意加大加高加亮去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一般套路和陈式,而是用写实手法,经过巧妙地烘托、处理,让画面在平实中凸显一股不凡的气度。老聂没有刻意地神化、拔高领导人,而是强调一种平等的关系,与民同乐的氛围,体现出人民的伟大,体现出国家领导人、将帅、各界人士、学生等等一起普天同庆的感觉,但在视觉上,不经意间依然突出了主要领导人的形象,符合主题性绘画的规律,这个度非常难把握,绝对是这幅作品的亮点之一: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让画面更拥有一种亲和力。
在创作过程中,经过考证,老聂知道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都是为建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帅们和子弟兵母亲、支前模范、爱国人士及归国华侨和知名人士等,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和照片只找到一百三十多人,其中很多都是有名有姓有具体形象的人,比如艺术家徐悲鸿,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越剧名角袁雪芬,摄影记者侯波等等,这些人在人们心目中耳熟能详。老聂尽量寻找和挖掘线索资料,把能画的都画上,并且每个人的脸部都要交代清楚,来不得半点差池和马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困难可想而知。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这些人物的素材收集虽然很繁琐,同时还要顾及人物角度和结合背景等,难度就更大了。但老聂硬是凭着一份韧劲和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攻克了这个难题。
老聂还和我讲了个小插曲。为了实地了解天安门城楼的一些细节,他特意住在天安门附近的宾馆,天天去登天安门,以至于引起了警察的疑惑,被仔细安检并询问。在城楼上不让呆太久,总是拍不到理想角度的照片。直到遇到了一位好心的保安,在城楼禁区内帮忙拍了几张天安门照片,参考那几张照片画天安门就顺利多了。在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就再去登天安门观察,像汉白玉栏杆高度比例,灯笼大小等。天安门的灯笼不是天天挂的,只有等到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才悬挂,这些问题和细节都是反反复复一点一点地慢慢解决的。
历时一年多,几易其稿,经过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普天同庆》终于可以亮相接受世人关注的目光了。
以史为鉴知兴替
我一直想要了解在常人看来一个无法理解的问题,就是这样不计回报投入这么多精力物力画这些历史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老聂是这样回答的:历史是印在我心灵深处抹不去的印迹。我对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记得小时候在油灯下听父辈们讲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从小便在我心里埋下了正义的种子,这就是我的历史启蒙,后来陆续画了《战火硝烟》、《保卫黄河》、《东渡黄河》、《还我河山》等一系列抗战题材的作品,都是缘于这一份对祖国的热爱。
到目前为止,已近耄耋的老聂画的巨幅的历史画已经有13幅,中等画幅的也不下几十幅,这是一个大多数画家难以企及的数字,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
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不会重演,历史需要铭记。用油画记录历史是老聂永恒的主题。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依然还是!